本着开放的视野和情怀推进学校美育

应试教育主导下的学校教育,必然使得美育被边缘化,即便有所涉及,往往也浅尝辄止,很多时候甚至只是作为一种消遣而存在,专业、深入的美育在学校极为罕见。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2015年起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到2018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资源配置逐步优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美育并不陌生,上个世纪初中国现代教育滥觞之际,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提倡美育,其“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足见美育在那一代教育家心中的至高地位。可以说,美育是那一代教育家的理想。时过境迁,当下中国社会依旧推崇美育,然而背景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今美育的角色在教育领域极为模糊,美育在教育实践中不被重视是普遍现象,更多时候是作为一种遥远的教育思想而被提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如何在学校开展美育一直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而被反复讨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这与目前的教育环境和教育体制存在紧密的关联,一方面,各级学校对美育未形成固定的模式,美育仍然极不成熟;另一方面,美育受到严重的压制,应试教育有着浓厚的功利色彩,在这种教育氛围下,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考试,校方制定的教学计划普遍也以提高应试能力为目标。应试教育主导下的学校教育,必然使得美育被边缘化,即便有所涉及,往往也浅尝辄止,很多时候甚至只是作为一种消遣而存在,专业、深入的美育在学校极为罕见。

对应试教育的批评由来已久,与之相对的是社会对教育多元化的追求。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让孩子在校外接受审美教育,各类培训班应运而生。这些现象都在提示这样一个事实,即应试教育尽管短时间内有着不可替代性,但社会对美育的需求一直存在,而且随着对教育认识的深入,这种需求只会越来越强烈。可以说,无论从完善现有教育体系,还是顺应社会趋势、满足教育需求的角度,在各级学校开展美育都极为必要。

此次《意见》指出,美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并提出改变这一局面的明确举措,以此为起点,各级学校美育有望迎来新的发展。对于关心美育的人们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大事,但是,兴奋之余还有必要关注这些举措如何推进,《意见》只是给出总体的要求,具体的实践还有待出台细化的规划。客观地说,在目前的教育格局下开展美育并非易事,初中、小学阶段可能由于课程较少,可以为美育提供足够的时间,但到了高中阶段,因为升学压力大,应试教育的地位难以撼动,美育如何与其共存,其关系如何处理,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过去美育与应试教育关系不明确,甚至还引发了不少争议,比如以“艺术特长”为由的加分现象,所谓美育终究还是服务于应试教育。如果继续沿袭这种推进方式,倡导美育可能就意味着会增加学生负担,到最后“重视美育”不仅对美育作用不大,反而会强化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这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求恐怕就不相符。

美育推进可能遇到的困难受到各界重视,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认为,“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必须具有开放的视野和情怀”。“进课堂”已经成为教育界的时髦语,例如“国学进课堂”、“法治知识进课堂”,它们往往被视为一种教育创新,同样,今天重视美育也可谓一种新尝试。但是如今提倡美育与过去各类“进课堂”现象有所区别,既为弥补目前教育领域的缺陷,同时也是为了实现一种教育理想,美育的推进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