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所合并潮涌上海滩

  律所合并潮涌上海滩

  上海滩从来就不是个安静的地界,在世博会聚集集全球目光的同时,上海律师行业的一次合并动作也引发了中国律师界的关注

  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郝佳

法治周末实习生 渠晓卉

法治周末记者 尹丽

  2008年,一则关于中国最大律师事务所金杜律师事务所拟合并瑞士法隆律师事务所(SGFafalen)的消息喧嚣尘上。此后,金杜出面发表声明,只是邀请该所律师塞尔热·法隆(SergeFafalen)加入金杜香港分所。尽管如此,这则消息也足以挑动中国律师界的神经。

  2009年,两大国际律师事务所———霍金豪森律师事务所和路伟律师事务所在美国华盛顿宣布将进行合并。这次合并是全球律师界的首个跨大西洋的“对等合并”,合并后的律所名称为HoganLovells,合并协议最终于2010年5月1日生效。

  人们还未从律界大鳄们的一系列合并动作中回过神来,上海律师界的一个大动作不由分说地再次将人们拉回到对律所合并的关注与讨论中。

  风从海上来

  经上海市司法局批准。近日,上海清华、东欣、华利、国联等律师事务所与北京王玉梅所一团队正式合并设立上海融孚律师事务所,成为目前上海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律师事务所之一。这也是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大背景下,今年上海律师界的首次大规模合并重组。

  “海派文化的回归。”上海律师刘逸星如此定义此番合并潮。

  “以往的上海小所林立,并且都没有什么专业方向,这是小农文化和市井文化的体现。为满足个人的虚荣心,追求律所主任的名头,忽视了服务质量的提升和资源成本的核算,这是非常不理性的。”刘逸星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最近一段时间的合并中,很多人舍弃了主任的头衔,不愿再做‘鸡头’而宁为‘牛后’,这是海派文化兼容并包的体现。”在刘逸星看来,此番合并背后所蕴含的是海派文化兼容并包的精神特质。

  “我希望能看到更多的海派文化的理性回归,过多的小所对律师业的发展是没有好处的。”刘逸星说。

  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路径

  生存和发展是任何一家律师事务所都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竞争激烈的法律服务市场立稳脚跟,进而做大做强是每一家律所最为现实的追求。较之自我做大式的内源性发展,合并无疑是在短时期内做大做强的最为直接的方式。实践中,对于如何合并,业界所采取的路径也各有不同。

  “律所合并的模式有二:一是吞并式,二是合并式。吞并如盈科的大规模扩张。合并如金诚同达等。”北京律师孙彦军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吞并给律所带来的效益能够快速地显现。一方面,律所的规模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扩张;另一方面,更是对律所实力的宣扬。曾经闻名海外的美国高特兄弟律师事务所就因一口气吞并了德国的一家大律所而声名鹊起。

  合并式是中国律所扩大规模较常采用的一种战略途径。2003年,北京金诚律师事务所和同达律师事务所合并,设立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成就了当年中国律师界最大的合并。此前,如国浩律师集团就是由北京、上海、深圳三家律师事务所合并而成。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亦是由当地的三家律师事务所合并而成。

  “还有一种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通过联盟的方式在做大。”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副总编刘桂明对《法治周末》记者说,“如八方律师联盟、长江律师网、中世律所联盟等。”律所联盟在管理上并不是一个紧密统一的实体,更多的是业务上的联盟或者品牌上的联盟。

  “大城市之间律师事务所的合并或者跨城市、跨区域乃至跨国的律师事务所的合并,必然是即将要出现的合并潮流。”刘桂明早在2007年就曾撰文预测过律师行业的合并潮。

  “合并”是潮流还是趋势

  “律所合并的原因主要是市场的需求,大的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其业务不是单一的,而是以整套形式出现,小所以其自身力量无法全部完成,必须配合。如上市公司的一般业务,除需专门的公司业务外还包括证券业务、税法等方面。”孙彦军认为律所合并潮的出现是法律服务市场需求的必然要求。

  而在刘逸星看来,目前的这种合并似乎有些不得已而为之的意思。“归根结底,这实际上是整个法律服务市场在评判律所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作出的选择。”刘逸星对《法治周末》记者说,“法律服务行业应当有一个理性的评价标准。当一个客户选择律所时,他会有一个例表,我需要哪类服务,就能找到这个领域里专家级的律所。而现在没有这个标准,市场只好迷信大所。”

  “我对‘潮流’二字有点惧怕,不管是企业也好、组织也好,合并是一种非常严谨和谨慎的经营策略。律所做大做强是一个方向,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速度一定要把控好,另外要选择好方式,千万不能以潮流的方式进行。”谈到律所合并潮,刘逸星的态度极为谨慎。

  “律所合并是行业发展的必然。任何一个行业,开始发展时很可能都像草原上的野草,多点开花,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会有一个洗牌。目前中国律师行业竞争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律所就考虑以合并的方式取得竞争上的优势。”上海律师汪巍对律所合并潮的看法就乐观得多。

  “从事物发展规律上来讲,这波律所合并的潮流才刚刚起步。就上海而言,律所合并数量一个巴掌就数得过来。”汪巍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对于律所发展来讲,我认为,民主化的管理模式才是必然的趋势。”孙彦军对《法治周末》记者说。在他看来,合并仅仅是一种做大做强的途径,而律所发展的真正原动力在于科学的管理模式。

  “合伙制律所的管理模式可分为民主化的管理模式和专制化的管理模式。专制化的管理模式中完全是一个人说了算,要以实际控制人个人的能力带动整个所的发展,其力量必然不及多方的配合。民主化的管理多见于合并后的律所及大型的律所,其必然性在于合并双方或多方必然是势力比较均衡的,这是民主化管理的客观基础。”孙彦军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开“航空母舰”还是驾“小舢板”

  面对合并潮,律所置身其中必然要作出选择,是逐潮而动,伺机合并构建巨型“航空母舰”,还是岿然不动,沿循既有轨迹驾驶灵活的“小舢板”。

  “律所不一定要大,当然如果能够大而强也是好事,但不要强求。如果把事务所定位成小而精的律所,使他成为类似于企业中的‘小巨人型’也是非常好的。”汪巍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汪巍同时指出,有两类律所是无需考虑合并问题的。“一类是如君合、金杜这样的大型所,规模大、团队成熟能够提供较高质量的法律服务,有品牌、有口碑;另一类是一些精品所,如专做刑事案件的律所。这两类所在律师行业里是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所以没有必要考虑合并做大的事。”汪巍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根据自身特点找准定位是受访律师对于律所面对合并潮而进行选择时所秉持标准的共识。

  “我是不赞成随便发展的,只有铺好基础‘轨道’,列车才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反之就是一种盲目跟风,人再多、规模再大也只能带来混乱,只能带来管理的问题,只能带来对律师群体的危害。”刘逸星在参加上海市律师协会组织的一次访谈节目时谈到过对当前合并潮的一些看法。

  “律所是一个人合的机构,不是一个简单的资合,也就是说你要打造一个强大的律所,没有10年、20年的文化、理念、制度的积淀显然无法形成一个群体的共同价值观、共同理念和文化。”刘逸星更愿意从律所本身和律师行业的文化内质去分析问题。

  “巨型航母也有沉没的一天,风险与律所的规模没有直接联系,有的时候规模越大风险反而越大,因为如果你的管理体系不健全,只要有一个小部分出了问题,影响的就是整个集团。律所应当着力于律所的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和业务质量的提升,以此来抵御风险,谋求发展。”刘逸星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大所好吗?小所好吗?都是不一定的。做大所意味着你的能力水平一定要和跨国公司和大集团相匹配,做精品小所,服务对象很可能就是中小企业,或者普通的个人。各踞其地,各扬其长,整个结构是多元的也是合理的。大与小是外在的评判标准;专与强是内在的追求,是法律服务价值所在,所以我反对盲目求大,要自然发展,循序渐进。”刘逸星总结道。

  来源:法治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