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言
提到四大直辖市之一的重庆,大家最容易想到的是火锅、山城以及繁华的都市和美丽的长江三峡。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并存。如何让这个城市中百万农民走出大山、搬出库区,安居乐业,那可是一篇大文章。
让农民走出大山,搬出库区,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这个理想虽然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如何才能在农民利益和政府愿望之间寻找到平衡点,这对政府部门来讲既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考验。重庆市巧用“地票”交易制度成功破解这一难题,这种方法不但使农民搬得高兴,而且住得舒心。
把话语权交给农民是成功作法之一。让农民走出大山不能“赶鸭子上架”,那样虽然简单易行但农民未必就高兴。重庆在城镇化建设方面不搞“霸王硬上弓”和“拉郎配”,而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自己作主,这样就能让农民搬得愉快。洪湖村为了让村民自己决定是否愿意参与“地票”交易,是否愿意在宅基地复垦后迁入农民新居居住,在4个月时间里,村里先后7次召开村民大会征求意见。针对村民对“地票”交易制度的顾虑,村干部又请来区国土部门工作人员,面对面与群众交流,对“地票”兑付期限、支付金额一一作出解释说明。如此就使村民的搬迁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
城镇化建设方案接地气是成功作法之二。农村的城镇化必须和农民的生产生活特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得到村民的拥护和支持,否则就不接地气,也行不通。重庆在实行“地票”制方面尊重村民的生活习性,努力做到使其离土不离根。比如说,政府按照村民要求,在集中居住点规划建设猪圈和养蚕房,满足副业需求,硬化周边村道路,使集中居住点农民距离自己的田地最长不超过10分钟路程。如此作法,既保留了村民的生活习惯,又推动了城镇化建设步伐。
让村民受益是成功作法之三。说一千,道一万,不能让农民得到好处的城镇化肯定难以实现,重庆在这方面可谓是把功夫用足用尽。为了让农民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到土地交易带来的好处,政府创新地运用市场机制,成功打通城乡建设用地“两张皮”局面。这样,不但使409万农民顺利转户进城,真正成了城里人,而且还使每户农民有了10万元左右的“地票”收益,使他们的养老、住房、医疗、子女教育及家具购置等问题得到很好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