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朱镕基李瑞环等中国领导人的退休生活(图)

 朱镕基12月7日获颁国际财经大奖


    排除恶性肿瘤

    香港《亚洲周刊》最近报道,朱镕基退休后,多数时间住在北京和上海,有充分的时间读书。他仍然享受国家领导人的待遇,在位时因严谨治国,得罪了不少权要,所以退位后,中央要求加强保安,他还是不能像平常人一样自由行动。今年5月,朱镕基入住上海瑞金医院看眼病,检查身体时发现脖子上有一个小疖,当时怕是恶性瘤,夫人劳安甚感不安,其他知情者也很紧张。后来排除了恶性肿瘤的可能性,他的亲友及身边的工作人员都非常高兴,据说劳安还激动得热泪盈眶。

    前总理无意还乡

    退休后的朱镕基没有如传说的那样居住故乡长沙。朱氏家族有一个祠堂,在长沙乡下和平村棠坡,早年就毁了,仅留下一棵银杏树。村支书想方设法要朱镕基到乡下去看一看,还建了一个漂亮的村委会作招待所,但他一直没有回去。去年村里再次力邀,他推辞不下,临行却赶上下雨,还是推托没去。朱镕基17岁那年从长沙回棠坡一次,此后再未踏足。据说他曾对湖南的省市官员说,不要把他的家乡与旅游联系在一起。看来,这位前总理无意还乡,是防止有人利用他做广告。

    不过他和亲属们聚会的机会比在职时多了。今年9月9日是上海的朱经冶老人九十大寿,朱经冶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做寿,席间高兴地宣读了他的堂弟在卸任共和国总理前夕,百忙中为他写的两副字联:“诚信传家经风雨,廉洁从公冶新人”和“儿孙满堂万事足,夫妻偕老百年欢”。看着堂弟亲撰的字联,朱经冶满心欢喜,激情感怀:“两联均书法苍劲、词意殷切,无异为余一生做出鉴定,足慰我怀,全家亦深受鼓舞。朱镕基为官清正廉明,官风务实严谨,平日鲜有为人题词者,故此两联手迹弥足珍贵,殊堪留传后世也。归结90年来,虽坎坷不断,未成大事,但自觉身心逍遥,襟怀坦荡,此足以自忍耳矣。”

    顾大家难顾小家

    朱经冶族名朱镕墨,是朱镕基三伯父朱宽浚的儿子。他20岁出头离开湖南,到上海复旦大学读新闻,上世纪40年代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深造,回国后曾任职上海长宁区工商界政治学校教务长。虽有当总理的堂弟,朱经冶与夫人龙期仍住上海虹口区的老式石库门楼房,在那里度过了50多个春秋。

    朱经冶说,朱镕基正直无私,以“清正廉明”为座右铭,但绝不是六亲不认。“他风趣、幽默、看重亲情,会抽空与亲友见面,而且轻松愉快,只是他要顾及中华民族的大家,有时就照顾不全自己的小家了。”朱经冶记得,堂弟刚当上海市长时,他开玩笑问道:“小时候我没有欺负你吧?”朱镕基听后哈哈大笑。那时朱经冶就有一个愿望,要堂弟为他写一副字,却不料这个梦到十几年后的今天才圆。

    祖传的诚信

    今年初,朱经冶重病住院,其长女写信给朱镕基。虽然在百忙之中,朱镕基一直记着老人的心愿,抽空写下那两副字联。他以朱经冶的小名“葵哥”称呼,并在一副字联中,巧妙地融入朱老“经冶”二字。朱经冶在病榻上收到字联,很激动,病也好了一大半,说:“是对我很大的鼓励,是对我一生的鉴定,同时亦是朱镕基性格的体现,扩大开去也是朱氏家族性格的体现。‘诚信传家’,不仅是他的诚信,我的诚信,还有朱家上一代的诚信。我理解,还有更深一层的含意,表达一个意思,朱镕基今天的性格是祖传的,如果再扩大一点,诚信是中华民族希望的一种传统。”

     8月,朱镕基想到葵哥已是九十高龄,又大病初愈行动不便,叫秘书打电话说要到府上看望。朱经冶的小儿子、上海纺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匡宇知道后,赶紧打电话说,“不要烦劳长叔,父母都能行走,我们去看你吧”。8月下旬的一天,在上海西郊宾馆,朱经冶见到了阔别十几年的堂弟。朱匡宇带了一套《唐诗、宋词、元曲》送给他,他很喜欢,说看书是他最好的消遣,但不看别人写他的传记,因为都是东拼西抄去卖钱。不久前,朱经冶的亲弟弟写了一本有关朱镕基的书,送了一册给他,他见都没见。弟弟生气了,拂袖回长沙。朱经冶问朱镕基,弟弟要给他书,为什么不见?他回答“我不要看”。

    兄弟间的约法三章

    谈话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众人谈兴犹酣。朱镕基风趣地对朱经冶说:“你高兴,肚子不饿多留一会我不反对,但我不会留你们吃饭。”了解朱镕基性格的莫过于朱经冶。当年,上海市长朱镕基当着堂兄夫妇的面,对时任上海纺织局党委副书记的朱匡宇说:“我在上海一天,你就不要想升官。”朱镕基说到做到,在上海4年,朱匡宇没有动过职位。

    朱镕基当国家经委副主任时,朱经冶去北京看他,两人在谈话中订下了君子协定:只要朱经冶知道有人要找朱镕基办事,或是托朱经冶转达,一律帮助挡驾。后来朱到上海,两人见面又重新约法三章。朱经冶笑言:“我不去看你,惊吵你,也不找你麻烦,别人包括我自己的儿女,也不让他们去找你。”朱经冶兄姐问朱镕基是否将他母亲的坟墓一并修整。朱镕基很快复信婉拒:“接到来信,关于为我母亲修坟之事绝不可为,传扬出去影响更坏。顾念之情,心领不尽。”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