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是本,营销是末:从陈年的“垃圾说”再看凡客品牌之殇

关于凡客模式的反思,早在2011年就有相关文章出现了。伴随着互联网思维的热潮,凡客也曾风光一时,但很快沉寂了。说它“沉寂”其实不够准确,它的“沉”是相对从前的热而言,具体它沉了多深、沉向何处,好像人们也不太关心了。但“不甘于凡”的它还会时不时地跃起潭水,露出它的鱼肚白——无论如何,亮一亮大家的眼睛是有必要的。

品牌需要它出来亮,尤其是需要融资或者有新品出现的时候,这样资本市场也喜欢。这时,品牌的“它”常常也就具体起来了,一般是该品牌的CEO出来现身说法,或阐释品牌新理念或褒下自己贬下别人,无论如何,提高了声量再说。对于这一点,凡客的CEO陈年(原名王玮,哎,关键时候还得靠百度)似乎很明了,而且精于实践。

可是,一个品牌的建立,产品才是本,而营销是末。然而,对于营销这一块,很多企业家却是很痴迷的。他们似乎信奉营销就是要高大声量,而这股声臭不臭先不管,搞大了再说!他在《恶毒梁欢秀》中口不择言,以己排他,放言“周杰伦肯定就是垃圾了”。哇,真是惊了个呆,连比喻的提出者梁欢也惊了。从节目的性质来说,梁欢并无过错,但作为接话的一方,还是个企业家,陈年的这种“肯定”却是有欠理性了。不错,有时骂人营销是挺管用的。这不,节目视频公开后,“凡客”、“陈年”和“穆旦”等词的搜索指数都直线上升了。作为穆旦的粉丝,陈年算是给已故的偶像拉了不少流量啊,嗯,这粉丝当得不错;但作为一家企业的CEO,陈年的这次骂人营销却不得人心啊,硬是再一次将凡客的名声往臭里拉。

所谓营销,就是要营造一个好的氛围,进而将产品有效地销售出去。一个营销气氛再喧嚣,如果不是利好的,这对于公司、员工都不是好消息。对于这一点,凡客的陈年似乎又忘了。

为什么说“又”呢?因为对于“产品是本,营销是末”的道理,陈年是知道的。也是,作为在商界打拼了那么多年的企业家,怎会不知道呢,再怎么说,MBA课程里也有讲的嘛~然而,“知道”不代表他会去实践,但拿来和员工说教一番,甚至作为“罪己诏”的核心内容,这还是显得自己蛮有思想文化的。在2014年第五届中国高成长企业CEO峰会上,陈年坦承:“13年之前的凡客有一个好名字,有一段好视频,有一个凡客体,有着铺天盖地的、让大家印象深刻的品牌推广,但是没有好产品。”

是的,产品做得不好,再犀利的营销也无力为天。还记得凡客刚出来是挺火的,29块一件的T恤,还能货到付款。嗯,这网购体验还可以啊,蛮让人放心的。于是我也曾买过一两件。至于质量,我不说好差,但只能说是一般吧。后来,凡客像小米手机搞主题大赛那样,也弄过T恤主题比赛,具体细节有点忘了。然后,一些获奖的作品就这样上架了,当然是主题多样,星空范、动漫控、文艺风,林林总总,看似很丰富,质量却参差不齐,几番浏览下来却选不了几款自己喜欢的。是选择多了,增生了烦恼?在我看来,是杂乱导致品牌的混乱。网友的创意是一回事,品牌的风格又是一回事,这些是要严格把控的,不然“百花齐放”只会让品牌愈来愈迷失自己的调性。一个产品若是失去了调性就很难再塑造品牌,也就很难建立起“互联网式的粉丝”了。

再后来,凡客拿了更多融资,更进一步地迈向“百货模式”,以师学小米的态度,快速扩张,结果品类繁多,定位模糊。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是的,它是不会被破,但他会“自损”,自己玩死自己。“速度是人类的第二兽性。”凡客不断投入,不断扩张品类,扩张SKU,带来了用户规模以及销售额的提升,但遗憾的是这并不等于盈利。在这世上还有一种功夫,它可以“以慢制快”,那就是国家现在也在宣扬的“工匠精神”。也许有人会问,对于一个电商品牌提“工匠精神”有意义吗,它就一个平台!不,工匠精神强调要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以至于精益求精,关键还在于“聚焦”二字。一个平台不聚焦,就会盲目扩张,定位不清晰。况且,凡客是以服饰品牌起家的,扩张后依旧保留自有品牌,对于服装本身难道就不用精益求精了吗?

不同于《恶毒梁欢秀》这类脱口秀节目,节目是一种很软的产品,有关注度,博得了眼球就可能盈利了,但凡客不是这样。凡客是一个电商平台没错,但它还是要靠销售实际的产品去维持运营和盈利的。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行业本质,所以从陈年说某人是垃圾这件事来看,后面的走势是很明显的——《恶毒梁欢秀》和凡客都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也都借势获得了很大的声量,但冠以“恶毒”之名的这档节目会受益,而凡客则会受损,至于受损情况如何,估计陈年心里也没个底。

声量不是万能的,从消费者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越是“展示性”强的产品,他们在购买时就越考虑此产品会给他带来怎样的社会感觉。什么是“展示性”强的产品呢,比如手机、手提包、汽车,说它们“展示”属性强是相对扫把、棉签、电吹风这些产品来说的。一件衣服穿在身上,它是能够带给人们很多不一样的感觉的。你们别笑哦,真的是这样。假若陈年这次贬低周杰伦还不足算,下次又攻击某某,下下次再诋毁某某某,这样凡客的产品就带有“攻击”属性了,人们用起来也具有心理负担。

感觉还不够深刻?那我以汽车为例好了。在南京,日本车是不受欢迎的,有些加油站甚至不待见前来加油的日本汽车。原因大家有很明了吧。但如今日本汽车在中国的整体销售情况还行啊,但是,注意了,如果该日本汽车的CEO在某公开场合说了句“相比日本,中国人肯定就是垃圾了”之类的话,那这日本汽车就在中国基本没法卖了,还连累了之前买了该日本汽车的国人。想必之前砸日本汽车的事件还历历在目吧。这时,你就会想:是日本车质量不行了吗?是设计出了问题?还是销售不够给力,要投入更多的广告?思来想去,终于明白了:不是产品出了问题,是企业的德性出了问题。一个企业的德性出现了严重问题,怎么不会影响其产品给人带来的感觉呢?感觉不对了,一切都完了,对人是这样,对物也是这样,对企业更是这样。至此,我终于明白了一句话:小公司靠智,大企业靠德。

一个企业家应有一个企业家该有的胸怀和节操,如果你真的想企业长青,就应该为企业修点德。这是忠告,不是只针对陈年和凡客的。说到企业家,的确会有境界的高低之分,尤其是在看待企业盛衰的问题上。曾经有个调查统计是和百年企业相关的,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如何才能让企业长青,里面有个观点是建议企业家要“致虚守静,修德养性”。“企业盛衰,天之道,唯德畜之”,我们不必强求企业一定要做到百年,但为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修德”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一名合格企业家的“必修课”。

在知名企业家当中,日本的稻盛和夫和中国的马云的名声都是很响亮的,他们曾聚在一起对话,在探讨企业与人性的关系。尤其是稻盛和夫,他是“阳明心学”的推崇者和实践者,而王阳明有“致良知”一说。从陈年这次“垃圾说”的事件来看,陈年本人对事物的判断是有很大的偏见的,也不理智。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开始还有些社评人会说陈年真性情啊,老文青一枚情有可原,但后来他在小米直播中推脱责任的行为实在令人不耻了(在此有个疑问啊,不知小米科技的雷军当时给陈年猛刷礼物,是基于朋友间的礼物互刷,还是真的赞赏陈年的言行?如果有可能,雷总不妨出来说说?)。

前面说了,“产品是本,营销是末”的道理,陈年是知道的,也多次反思过。但是在“良知”蒙失的情况下(此良知是基于阳明心学内容的,并非现在大众口头说的那样。),陈年即使知道了个中道理,也无法做到“知行合一”。说一套给员工、媒体听,背后却是另一套的企业管理者,陈年算一个。还有,虽然说“产品是本,营销是末”,这样看似把“产品”和“营销”分开对立起来了,但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先分开后统一,我们会对产品营销看得更明白。前面所建议的“修德”,很多情况下是一种营销行为,但它会反作用于产品,对产品有所增益。我们常说要注重产品用户体验,其实不应该只研究和改进产品本身(比如产品自身给人带来的视觉、声觉、嗅觉、味觉、触觉),还要注重产品给人的一种更微妙甚至不可名状的感觉。正如前面说的,如果某日企CEO公开贬低中国人,那么其汽车本身做得再好,也给不了中国人良好的“用户体验”了。

所以,我们应该从陈年“垃圾说”的这个事件上进行多维度的反思。以陈年为鉴,中国更多的企业家正在前进的路上,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条企业家的修行路上作贡献。凡客,作为曾经红极一时的电商平台,其员工从一万三调落到如今的百号人,和陈年的盲目扩张和思想狭隘是密不可分的。而据报道,陈年还就凡客的衰落说教他的员工,说公司越热闹烧钱混日子人越多,反思对象直指其员工。哎呦,不错,就如陈年在小米直播中推卸责任给节目那样,原来他推卸责任成了习惯,这次只不过是轻车熟路罢了!这样的企业家,极有可能入选商业研讨类教材,这不是腹黑的言论,是真的极有可能。

作为一家企业的CEO,如果陈年还顾念着剩下的百号员工,也该好好反思下了。而周杰伦,作为一位跨世代的音乐创作歌手,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这很正常,网络上也有很多不喜欢周杰伦的人在评论中说支持陈年之类的,看似很热闹。但热闹之余呢,对凡客本身是利好吗?作为商人,作为企业家,就应当为企业、为员工负责。作为文人,陈年还曾这样反思过:凑热闹的公司都会烟消云散。说真的,还挺有诗意的,不枉读穆旦的诗篇。但不能总是反思啊,陈年你都反思好几回了,明白了“产品是本,营销是末”就去践行,干说不练谁不会啊?也不指望你会作出道歉了,你已经说了不会道歉,事实上也错过了致歉的最佳时期。依稀还记得当年的凡客体,而韩寒曾为他的电影《后会无期》同名歌曲作过词,其中一段歌词挺适合大众对于凡客沉沦的观感的:

当一艘船沉入海底

当一个人成了谜

你不知道

他们为何离去

那声再见竟是他最后的一句

当凡客渐渐沉入海底,当一次次的反思成了陈年的秀场,你不知道,当年还会在凡客买点东西的人们为何离去......产品是本,营销是末,结合这次陈年“垃圾说”的事件去看凡客品牌之殇的时候,我们又看到了更深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