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轩述怀”朱万章书画题跋展
时间:2016-5-4 19:18:30 信息来源:雅昌艺术网
展览海报
展览时间:2016-04-19 - 2016-05-08
开幕时间:2016-04-19 下午2点半
展览城市:浙江 - 海宁
展览地点:徐邦达艺术馆
主办单位:海宁市文学艺术联合会
协办单位:锦江之星海宁店
参展人员:朱万章
展览备注:支持单位:徐邦达艺术馆 海宁市美术家协会
展览介绍
朱万章为美术史论学者、书画鉴定家,在治学之余,雅擅丹青。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朱万章自2013年以来创作的书画30件。尤为特别的是,本次展品多为朱万章题跋绘画之作,既有抄录前人画论、诗句,也有针对美术现象、创作心得所自拟的论画语录,其中不乏灼见,据此可见其一个学者书画家的文人情怀。
为配合本次展览,主办方出版了专题画集,除收录全部展品和美术史论家薛永年、梁江及艺术家许钦松、卢延光、李劲堃等人评论文章外,还选刊了朱万章近年来撰写的《老朱说葫》、《文化与美术的融合》、《文化缺失与当下工笔画》、《文人画新解与现状》诸文,从中可看出其对美术尤其是文人画的独到见解。
写在朱万章老师葫芦画展之前
屈指一算,和万章老师认识已近10年了。犹记得初次见到万章老师是2005年,地点在我生活的杭州,当时万章老师正求学北京,为梁江教授门下博士。朱老师家乡在四川眉山,那是享誉文坛的文学圣地,那里曾出了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三苏”。初次认识,朱老师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个出身文化之乡的才子身上时刻散发着一股氤氲的文人气息。 其后,我曾携带家人过广州专程拜访朱老师,得盛情款待,朱老师带我们参观当时正在开展的“广东博物馆馆藏作品展”,朱老师在给我们介绍时,如数家珍,让我倾羡不已,深感一个文物专家的专业素养之深!朱老师知道我从事古代书画收藏,还专门介绍了他的好友、收藏家陆秋连先生与我相识,也因此大饱眼福,欣赏到陆先生收藏的民国政要书法精品。通过那一次的密切交往,我才知道朱老师不仅学问做的好,学问之暇,还是一位文人画家,喜欢画葫芦,在业内甚至有“朱葫芦”的戏称。
那一次碰见“朱葫芦”,让我联想起我家祖上“遇葫芦即富贵”的传说。当时我正在进行我们马氏宗谱的整理工作,宗谱中关于我家南迁七世祖马仲祯公“遇葫芦即富贵”的记载,使我记忆深刻。宗谱记载云:仲祯公于髫龄时在村庄遇到九华山云游高僧,高僧告曰“得葫芦而贵至万户侯”,其后,我家村庄面前的山因形似葫芦而易名葫芦山,我们村也有了“葫芦村”的称号,而葫芦更是成了我村民间的“图腾”。
因为朱老师是画葫芦的专业户,乙未初夏枇杷成熟时节,趁着朱老师和我皆有湖州张葱玉学术研讨会之邀,我特地请朱老师转道海宁品尝黄湾枇杷,参观葫芦山。此次黄湾之行,我和朱老师的友谊更进一步,而我也有了邀请朱老师到我所在单位徐邦达艺术馆举办葫芦画展的念头。又,朱老师曾经在广东省博物馆工作,拜岭南著名鉴定家苏庚春先生为师,苏先生和徐邦达交情颇深,朱老师还曾跟随苏先生赴北京拜谒徐邦达先生,亲聆徐先生的教谕不少,而来徐邦达艺术馆办展,可谓是“再续前缘”。
作为一名文人画画家,朱老师的葫芦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懂得欣赏者当知其渊源有自:上承八大、吴昌硕、齐白石等一批写意画家,在逸笔草草之中见真情。正如他的导师梁江先生所云:他以“心为笔法,以意为尚,结构章法头头是道,颇有以笔直抒胸臆的风神,更印证了他偏重文人画理路的推测”。可以说,梁教授的评语可谓是朱老师的知音之言,更是我们欣赏朱老师葫芦的目光聚焦所在。最后,预祝朱老师葫芦画展取得圆满成功!
马徐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