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划重点!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传递六大新信号
为期两天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9日闭幕。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次会议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并进行部署。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采访权威专家,对会议精神进行全面解读。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绿沃川农场的工作人员操作喷灌系统为蔬菜喷洒营养液(6月13日摄)。绿沃川农场占地近300亩,公司立足于高科技农业种植,引进荷兰水培蔬菜技术和空中草莓栽培技术,集合了自动化、智能化、工厂化、无土栽培和立体化种植等技术。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八个坚持: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我们党“三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过去5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科学理论,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
“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
根据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包括:
——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三农”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地位,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
——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持立足国内保障自给的方针,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
——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收割机在河北省南和县贾宋镇宁营村田地里收割谷子(10月4日摄)。近年来,河北省南和县结合农业供给侧改革,积极调整区域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优质绿色无公害谷子种植,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中国特色体现何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说,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这是我国的体制特色。
“我们的乡村振兴,建立在土地这个最重要的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他说,“这样的所有制结构有利于避免现代化过程中出现农民破产、农户分化,避免大量小农被迫流离失所进城,这也是中国特色的体现。”
叶兴庆还表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建立一个高效的、可持续的、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支撑乡村振兴,而不能单纯靠高福利留住农村人口,这不符合我国国情,而是要通过产业兴旺来支撑繁荣兴旺的乡村。精准确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时间表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衡水市冀州区庄子头村村民魏九明在展示领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4月19日摄)。4月19日,河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首批颁证仪式在衡水市冀州区庄子头村举行,14户村民领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目标任务时间点,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目标是同步的。他对三个阶段性目标的理解是:
重要进展是指乡村振兴战略的体制机制建立起来,乡村文明、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等成效初步显现;
决定性进展是乡村振兴战略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城乡要素流动障碍全面消除;
全面振兴是整个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都相当完善,城乡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并相互促进,中国的“三农”问题得到解决。
空中俯瞰浙江省长兴县虹星桥镇郑家村(6月15日摄)。近年来,在县财政的支持下,郑家村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建设3D彩绘特色村,打造乡村旅游的特色名片。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七条“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这么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会议提出了七条“之路”:
——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
——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
——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东漳堡乡南赵村农民在整理收获的菊花(11月17日摄)。邯郸市肥乡区积极引导当地农民投入到菊花、山药、食用菌等特色种植产业中,变“冬闲”为“冬忙”,成为推进精准扶贫的新亮点。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对此,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谈了他对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理解,认为要做到“三个绿色”:构建绿色发展的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强化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依靠科技引领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健全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补贴政策体系。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程国强则对重塑城乡关系谈了体会:“这意味着在今后的城市和乡村发展中,要拆除城乡二元体制机制的藩篱,实现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浙江省美丽生态牧场”——杭州葆元家庭农场有限公司创办人胡伟宏、郑友娟夫妇怀抱公司饲养的奶山羊合影(11月16日摄)。近年来,“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浙江省建德市加大农产品供给侧改革,力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许多在农村创业创新的“农创客”提供了实现梦想的空间。新华社记者 谭进 摄他同时提出,会议强调了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将乡村治理上升到关系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提出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
制度供给:从土地到财政金融全方位支撑
会议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研究员苑鹏认为,其中最核心的是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能够实现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从而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
这是5月26日航拍的广西忻城县薰衣草庄园。通过农业、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从农业供给侧改革上精准发力,忻城走出了一条以农业产业创新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道路。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农民收入为什么低?就是收入渠道少。”他说,“农村建设用地改革、‘三权分置’怎么能落实下去,这是最根本的,需要继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实施乡村战略必须以改革为根本动力。这既是我国农村改革四十年以来的宝贵经验,也是下一步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程国强说,“会议做出了开拓融资渠道等一系列制度改革安排,目的就是要通过改革提高公共服务效能,破除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减少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壁垒和束缚,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战略。”
重中之重:农业农村如何优先发展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强调的。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坚持城市农村一起抓,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
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江苏淮安白马湖畔,当地农民在采摘菊花(11月12日摄)。据悉,这千余亩菊花所在的白马湖中草药养生产业园,是淮安目前最大的菊花种植基地,也是当地政府着力打造的集花卉种植、药材加工、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责任编辑:桂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