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披露的反腐讲话:1.4万字里到底有多少猛料?

1.首次披露的反腐讲话,1.4万字里到底有多少猛料?

政知道:首次披露的反腐讲话,1.4万字里到底有多少猛料?转载▼

首次披露的反腐讲话,1.4万字里到底有多少猛料? 

中央纪委全会绝对是关心反腐的人们不会错过的一件大事。

有人会说,年初召开的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应该是距今最近的一次了吧,为什么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要在现在提这个话题呢?

因为5月3日,也就是六次全会闭幕三个半月之后,习近平在会议上的讲话全文在《人民日报》发表了。而且,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要强调一句,这是十八届中纪委召开的历次全会中习近平的讲话全文第一次公开发表。

首次披露的反腐讲话,1.4万字里到底有多少猛料?

与此前相比,那次全会的流程作了调整,习近平先讲话,当天下午王岐山作工作报告。讲话篇幅很长,信息量也很大。习近平指出,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舆论倾向和氛围,有几种论调还很有些市场,比如反腐影响经济发展,反腐是权力斗争,等等。对此,他强调,“我们党反腐败不是看人下菜的'势利店',不是争权夺利的'纸牌屋',也不是有头无尾的'烂尾楼'。”

谈腐败分子:有的在其主政的地方建“独立王国”

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注意到,习近平在谈查处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时提到了六个人: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苏荣。

习近平指出“腐败分子往往集政治蜕变、经济贪婪、生活腐化、作风专横于一身”。他表示,党中央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但有的置若罔闻,搞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团团伙伙,一门心思钻营权力;有的明知在换届中组织没有安排他,仍派亲信到处游说拉票,搞非组织活动;有的政治野心不小,扬言“活着要进中南海,死了要入八宝山”;有的在其主政的地方建“独立王国”,搞小山头、拉小圈子,对党中央决策部署阳奉阴违,为实现个人政治野心而不择手段。

紧接着,习近平说道:“这些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政治安全的大问题,难道还不是政治吗?还用得着闪烁其词、讳莫如深吗?”由于是讲话原文,所以语气都很有现场感。

习近平引用了一句古诗,“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借以说明“如果不除恶务尽,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死灰复燃、卷土重来,不仅恶化政治生态,更会严重损害党心民心”。“有人说,如果这一次还是出现反弹、出现回潮,那人民就失望了。所以,军令状不是随便立的,我们说到就要做到。”

谈政治问题:不能妄议中央并不是不能提意见

“过去形成了这么一种现象,就是不到违法的程度大家都可以'包容'、'宽容',到了违法就由他去吧。这是对党和干部不负责任的表现。空军的同志说,培养一名飞行员要花相当于其体重一样重的黄金。我们培养一名省部级干部要多少代价?很多干部从基层做起,慢慢成长起来,最后毁于一旦,一失足成千古恨。”

说到这里,习近平表示,“出问题的人之前就会有迹象,为什么不及时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问题呢?这就需要把纪律挺在前面。”

对于今年1月开始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他表示,“明确了党员追求的高标准和管党治党的戒尺”。

“各级党委和纪委要首先加强对维护党章、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情况,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情况,确保党的集中统一,保证党中央政令畅通。”这是习近平提出的要求。

在谈到政治纪律时,习近平特别强调,政治纪律不是泛泛讲的,而是有现实针对性的。有的党员、干部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立场摇摆,对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三令五申的要求,阳奉阴违甚至搞非组织活动,公开发表反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言论;有的党组织觉得政治纪律是“软”的、“虚”的,对违反政治纪律的错误言行不在意、不报告、不抵制、不斗争,更谈不上查处。“我们要求党员、干部不能妄议中央,不是说不能提意见和建议甚至批评性意见,而是不能在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同党中央唱反调、搞政治上的自由主义。”

习近平更指出,对政治隐患就要从政治高度认识。“党内存在野心家、阴谋家,从内部侵蚀党的执政基础,我们不能投鼠忌器,王顾左右而言他,采取鸵鸟政策,这个必须说清楚。全党必须讲政治,把政治纪律摆在首位,消弭隐患、杜绝后患。”

谈纠正“四风”:中央政治局从自身做起

这篇讲话中还提到许多2012年决定抓八项规定的缘起。

十八大之后,在党中央讨论加强党的建设如何抓时,就想到要解决“老虎吃天不知从哪儿下口”的问题。“后来决定就抓八项规定,下口就要真正把那块吃进去、消化掉,不要这吃一嘴那吃一嘴,囫囵吞枣,最后都没有消化。”

习近平强调,“我们抓住作风建设这条主线,一以贯之,步步深入。中央政治局从自身做起,形成以上率下的良好氛围。我们强调,作风建设一定要咬住'常'、'长'二字,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

习近平提到在从严治党的当下,党内有些同志感到不适应,有的说要求太严,管得太死,束缚了手脚;有的说党员、干部也有七情六欲,管党治党应“人性化”;有的说都去抓管党治党,经济社会发展没精力抓了。

“说来说去,就是希望松一点、宽一点。”习近平概括道。“2012年12月,我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八项规定时就说过,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诗经》中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是说官当得越大,就越要谨慎,古往今来都是如此,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谈家风问题:习近平在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对此专门强调

“这里,我还要强调一下家风问题。”

习近平分析指出,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不少领导干部不仅在前台大搞权钱交易,还纵容家属在幕后收钱敛财,子女等也利用父母影响经商谋利、大发不义之财。有的将自己从政多年积累的“人脉”和“面子”,用在为子女非法牟利上,其危害不可低估。古人说:“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莫用三爷,废职亡家。”“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

首次披露的反腐讲话,1.4万字里到底有多少猛料?

去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

习近平还透露,“在年前的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我专门强调了这个问题。我说,我在这里跟大家语重心长嘱咐,要操这点心,家里那点事有时不经意可能就溜过去了,要留留神,防微杜渐,不要护犊子。干部子弟也要遵纪守法,不要以为是干部子弟就谁都奈何不了了。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处理,而且要从严处理,做给老百姓看。”

谈党内监督:监督公务员正确用权是党内监督的题中应有之义

“对我们党来说,外部监督是必要的,但从根本上讲,还在于强化自身监督。我们要总结经验教训,创新管理制度,切实强化党内监督。”

习近平明确,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强化党内监督的核心。他指出,“当前,党内集中不够和民主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有的软弱涣散,我行我素、各行其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不到位;有的独断专行,搞家长制、'一言堂',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党内民主得不到充分保障,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权力受不到有效制约。”

对此,习近平提出要完善监督制度,他还强调,“党内监督是全党的任务,第一位的是党委监督,不能一谈到监督就只想到纪委或推给纪委”。“我们党的执政是全面执政,从立法、执法到司法,从中央部委到地方、基层,都在党的统一领导之下。我国公务员队伍中党员比例超过80%,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党员比例超过95%。因此,监督国家公务员正确用权、廉洁用权是党内监督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做好监督体系顶层设计,既加强党的自我监督,又加强对国家机器的监督。”

对于现行党内监督条例,习近平表示,监督主体比较分散,监督责任不够明晰,监督制度操作性和实效性不强。所以要强化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做到责任清晰、主体明确、制度管用、行之有效,并加强同党内其他法规的衔接,把制度框架确立起来。

在提到行政监察法时,习近平强调,要体现党中央关于中央纪委、监察部合署办公,中央纪委履行党的纪律检查和政府行政监察两项职能,对党中央全面负责的精神。监察对象要涵盖所有公务员,要扩大监察范围,整合监察力量,健全国家监察组织架构,形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

“要把党内监督同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同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审计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等协调起来,形成监督合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来源: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 2.习近平为何要说“莫用三爷,废职亡家”?

人民网北京5月3日电 “学习大国”微信公众号今日发布文章《习近平为何要说“莫用三爷,废职亡家”?》,解读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全文如下:

【学习大国按】5月3日,“五一”小长假后第一个工作日,习近平的又一篇讲话全文公开发表--《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看文章标题就知道这篇讲话的分量。这是2016年1月12日在中央纪委全会上讲的,全文近1.5万字。开篇,习近平就说:“1993年以来,我们党的总书记每年都在中央纪委全会上讲话,表明了党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一口气读下来,信息量很大,需要留心思量的语句很多。这其中,引用的一句古语跳了出来--“莫用三爷,废职亡家”。“三爷”是谁?这句话是什么所指?习近平为什么要引语这句话?学习大国(XXDAGUO)为您权威解读。

政知道:首次披露的反腐讲话,1.4万字里到底有多少猛料?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这篇讲话共论述了四个问题: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的重大成效;二、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三、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四、积极探索强化党内监督的有效途径。在第二个问题中,对2016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总体要求进行明确,并提出做好今年工作重点要把握好的几点,第二点是“坚持坚持再坚持,把作风建设抓到底。”讲这点时,习近平特别强调了家风问题,原文如下:

这里,我还要强调一下家风问题。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不少领导干部不仅在前台大搞权钱交易,还纵容家属在幕后收钱敛财,子女等也利用父母影响经商谋利、大发不义之财。有的将自己从政多年积累的“人脉”和“面子”,用在为子女非法牟利上,其危害不可低估。古人说:“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莫用三爷,废职亡家。”“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

领导干部家风败坏,危害不可低估。“莫用三爷,废职亡家”,这句引语该如何理解?

原来,这是清朝官场上流传的一句谚语。这里所说的“三爷”,并非一个人,而是指三种人:“子为少爷,婿为姑爷,妻兄弟为舅爷”。

中国史学会原会长李文海教授在一篇清代政治文明杂谈的文章中,曾对“莫用三爷,废职亡家”这句谚语做过解读。他说,这少爷、姑爷和舅爷“三爷”,“未必才无可用”,但居高位者,决不可将之倚为心腹,委以重任。原因很简单,这些人“内有嘘云掩月之方,外有投鼠忌器之虑。威之所行,权辄附焉;权之所附,威更炽焉”。一旦权力落入彼等之手,就不免狐假虎威,残民以逞,“通贿赂,变是非”,“弊难枚举”。(汪祖辉《学治臆说》)如果对亲属任意放纵,最终就不免落得个“废职亡家”的结局。

来自民间的这一官场谚语,实际是总结了一条十分重要的历史经验,那就是大臣们要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不仅要洁身自好,严于律己,而且要严格要求和管理好自己的至爱亲朋,不可让他们任意逞威弄权,尤其不可一味任用至亲,“一用子弟至亲,百弊丛生”。(《居官警语》,第71页)历史的总结很精辟,而现实上演的一幕幕活剧又如此荒唐。从查处的一些腐败案件来看,不少都带有“全家腐”甚至家族式腐败的特征,有的一人当官、全家敛财;有的前门当官、后门开店;有的裙带攀附、鸡犬升天……这些教训不可谓不令人痛心、又发人深省。

对领导干部的家风问题,习近平非常重视。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他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在2015年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再次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

2015年12月底,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围绕“三严三实”,习近平提出,“对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坚决纠正”。

而今年元旦开始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明确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

在此次中纪委六次全会上,对培育良好家风,习近平说得更加明白恳切,原文如下:

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在年前的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我专门强调了这个问题。我说,我在这里跟大家语重心长嘱咐,要操这点心,家里那点事有时不经意可能就溜过去了,要留留神,防微杜渐,不要护犊子。干部子弟也要遵纪守法,不要以为是干部子弟就谁都奈何不了了。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处理,而且要从严处理,做给老百姓看。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在家风建设方面存在不足甚至问题的领导干部真该警醒了,一方面以自身清正为家人、亲朋和身边工作人员树立标杆,堂堂正正,坦然阳光;一方面务必严格要求并时时提醒、监督家人和身边人,以免“后院起火”、养痈遗患。

而那些所谓的“三爷”一类人,领导干部的近亲属包括子女等至亲,还能无动于衷吗?当然,对于干部子弟不能贴标签或者污名化,作为一种提醒,他们比别人多一些自律、多一些低调,自然是应该的。

干部子弟不是无人能管,事实恰恰相反,那些以“官二代”身份招摇、有恃无恐的“三爷”,出了问题,不仅是自己要受到更加严厉的惩治,而且往往是“坑爹坑娘”。有的父母原本是老实本分的公务员,辛苦一辈子熬到某个级别,因为对子女管教不严栽了跟斗,闹到最后脸面全无。有的父母本身就有问题,对子女纵容袒护,结果子女出了事,深挖线索,父母也难逃法网。

家风建设教育很重要,也要有制度。去年,上海率先进行试点,出台《上海市开展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管理工作的意见》。从家风建设层面讲,这些都是与时俱进的创造性尝试,将为其他地方以及更高层面的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莫用三爷,废职亡家”,不同时代背景与制度环境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如今干部任用程序严格,领导干部要想把子弟安排在身边委以重任并不容易,这样做也太扎眼,所以,“三爷”腐败主要是借助官员影响牟利。当然,如果不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三爷”们也未必就一概不能当公务员或者经商。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与“三爷”成长、发展紧密相关的家风问题,不想着“防微杜渐”,发现苗头还要“护犊子”,那么,“废职亡家”的结局几乎是必然的。

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军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