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美与赵红霞“反腐共振”是民粹高潮

yadianna2shu

媒体人,专栏作家。

军衔:

少校

(少校)
经验:1458
博客访问:7318243

博主最近更新

前一篇

后一篇yadianna2shu的博文>>二叔社评

字体大小: 郭美美与赵红霞“反腐共振”是民粹高潮 (2013-5-08 09:22)

该日志已被推荐

标签:是 郭美美 分类:二叔社评

                  郭美美与赵红霞“反腐共振”是民粹高潮

                                       作者:姬鹏

  [新闻共振“反弹琵琶波”]:4月24日,中国红十字会社监委委员刘姝威向社监委提议“重启郭美美事件调查程序”,称“只要郭美美的事情一天不说清楚,红会就一天无法恢复公信力”。这样的舆论让民众一片哗然。

   [新闻共振“釜底抽薪波”]:5月2日,一则“赵红霞涉嫌敲诈官员案已移送重庆检方”的消息被包括人民网在内的多家媒体报道或转发。一时间,关于赵红霞及其性贿赂对象 重庆北碚区原区委书记雷政富的讨论,又兴盛起来。

  
   在这次雅安地震中,声名狼藉的中国红十字会不仅没骗到钱,在号召大家捐款赈灾的微博下,更是创纪录地收获了一片壮观的数万条“滚”字。脸面丢光的红会终于恼羞成怒,要拿当初引爆红会黑幕的郭美美当出气筒和替罪羊。没想到郭美美可不是善茬。收到战书的郭美美毫不示弱,当即在网上迎战:“本姑娘已经将红会领导的性爱视频和贪腐证据寄给了国外,有种就放马过来!”

  做贼心虚的红会当即被吓出一身冷汗。4月26日,红会秘书长王汝鹏赶紧公开求饶:“红会没有任何人说要重查郭美美,这样的乌龙新闻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不管红会如何哭笑不得,网友们对这样的猛料可是立马就笑纳了,尤其是17.2G的精彩视频更是吸引了全世界网民的争相围观。这场迷雾重重又诡异万端的窝里斗闹剧最终如何收场,目前尚难以预料。郭美美到底是何方神圣?这位从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毕业的益阳妹子居然能在长时间的举国声讨声中毫发无伤,还活得越发逍遥快活。莫非小姑娘真有通天彻地之能?推测有两种可能,要么日他的人很牛逼,要么日她妈的人很牛逼!毫无疑问,郭美美是当之无愧的反腐功臣、民族英雄。她挽救了无数爱心人士的善款,唤醒了亿万善良无知的民众,无数国人至此才终于恍然大悟:一个连老百姓的救命钱都敢私吞挥霍的组织还有什么事干不出来呢?

  另一位同样值得国人敬仰的巾帼英雄是重庆妹子赵红霞。她以一己之力睡翻大半个重庆城,将重庆官场干得人仰马翻,十多位厅级高官被她挑落马下,其传奇人生和丰功伟绩必将被后人永远铭记!当然,从去年11月重庆不雅视频事件曝光以来,舆论一直不曾冷遇赵红霞。在一些传播性极强的顺口溜中,赵红霞和郭美美一道,成为网民眼中反腐揪贪的“女侠”。尽管几乎所有人都明白赵红霞和郭美美都不是为了反腐而进入公众视野,但对于腐败现象的痛恨,足以让舆论赋予两位女性不该承受的种种“赞颂”。

   值得注意的是,公众舆论在传播过程中,赵红霞的角色遭遇突变。在事件中,正如新闻报道所提到的,她涉嫌与一位商人一道,对雷政富进行性贿赂和敲诈勒索,属于敲诈案中的协犯。如果仅就此一事件来看,雷政富的确是一名受害者,而有着柔弱特征的赵红霞反而成了施害者。但舆论显然无法接受这样的事件切割,就事论事的讨论在重庆不雅视频中,并没有太多的市场。

  的确,舆论对于赵红霞的角色赋予从一开始就超出了具体事件本身,而成为了公众反腐剧码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在充满戏剧感的网民版故事中,赵红霞忍辱负重、受尽蹂躏,终成一位扳倒厅官的“巾帼英雄”。而在中国的民间历史文化中,人们对于“侠”的期待和青睐毋庸置疑。每当社会正义遭受破坏之时,国人很自然地倾向于一位除暴安良的侠义之士能够出现,赵红霞恰恰担负了这一角色。

  在把赵红霞描绘成“侠女”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雷政富成为贪得无厌、好色成性的腐败官员代表,而赵红霞的行为则带有牺牲自我、成就公义的英雄主义色彩。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们赞颂赵红霞的激情,来自于对于雷政富这样的腐败官员的咬牙切齿。

  毫无疑问,公众舆论对于赵红霞的“侠女”想象充满了荒诞和虚幻。然而,这种源自民间的荒诞和虚幻,体现的绝不是对事件本原的精准描述,而是一种深植中国社会的抵抗范式。在现下的中国,面对日益复杂的各种腐败,执政者尽管有治理之心,但普罗大众却并无真实感触。窄小的监督渠道埋藏着举报者无尽的艰辛,而网络时代的到来则拓宽了一个尽管无序但却广袤的空间。

  媒介的变革改变了反腐的模式,或者说扩大了反腐的空间。但需要指出的是,媒介的变革并不自动带来一个优良的反腐模式。互联网时代,公众舆论可以塑造出许多个“赵红霞”,可以赋予她种种高尚的荣耀,但却改变不了她为人棋子的事实。就算是各种炫富的郭小姐很难幸免。

  因此,从公众舆论自我调适的层面出发,充满道德情感乃至情绪化的群体性声讨,或许应该让位于更加理性的制度建设。要知道,只有告别了“侠文化”的崇拜,中国社会才能真正成长起来;而反过来,对于治理腐败的主体 中央和各级政府,应当看到公众反腐的激情难挡,面对如此喷涌的民意,如果不能释放更多的现实监督空间,那么“桃色反腐”势必成为一个持久的现象,推出赵红霞这样的“侠女”,也将会是公众舆论的无奈之举,说实话将两位“胯下反腐”侠女同时推出,其实最能说明这个时代的民粹,从舆论范畴说,或许是个反复共振的高潮。
  

阅读(2095)评论(1)(0)(0)顶(1)

1

本文最近访客

后一篇:农夫山泉与媒体死磕是植物大战僵尸?

前一篇:本山传媒的“辟谣”再晚就会出大事?

博文评论(共1条)

用户名 密 码 其他方式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