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帝反腐败的历史教训

面对举国官员的一致反对,道光帝最终选择了屈服。1821年1月16日,道光帝下令停止清查陋规,这场反腐败运动仅仅持续了3个月。为了给自己找台阶下,道光帝称自己“于天下吏治民生情形未悉”,“此事不但无益于民生,抑且有伤于国体”,故“停止查办”。同时,为了抓一个替罪羊,道光帝顺便给吏部尚书英和扣了一顶“冒昧建言”的帽子,将其赶出了军机处(《清宣宗实录》)。

道光帝上台后的第一把火反非但没有大放异彩,反而把自己烧得灰头土脸。此后,道光帝遂愈加谨慎小心,软弱短视,不敢再尝试改革,最终造成了帝国的腐败顽疾病入膏肓,无药可医,只能等死。此时距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不过二十年时间!

5、历史教训

历史是用来反思和借鉴的,应该说,道光帝反腐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第一,不打破一个个利益集团,反腐败难获成功。当时,清朝的陋规已“积重难返”,成为举国上下的潜规则,从中央到地方几乎无所不在,真的难以查清,为什么?因为这些陋规涉及到一个个既得利益集团的切身利益,你怎么查的清?查的了?只有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链条,釜底抽薪,彻底打破他们的坛坛罐罐,才能根除陋规,否则只能是缘木求鱼。

第二,道光帝让部分陋规合法化的主张,更是荒谬、危险的馊主意。因为一旦承认了某些腐败的合法性,必然后患无穷,等于否定自身政权的合法性。

第三,道光帝并无坚定的反腐败同盟军。单凭他老哥一个人加上一个军机大臣,就想与举国的官吏们斗法,其结局显然是不言而喻的。即便他能认识到群众的力量,恐怕也没有朱元璋的魄力,发动老百姓去反腐败。再者,中国社会从来就没能建成一个公民社会,即便是当今的中国社会,恐怕也是积极公民不那么多,消极公民不那么少,甚至群众也不都是省油的灯,就算有了好制度、有好领导,执行起来也往往差强人意。

第四,道光帝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烧向了陋规,说明他是有一定见识的君主,然而清查陋规刚一实行,刚刚遭到朝内外官僚的反对,道光帝就立即罢手,说明了他性格深处的软弱。历来反腐败必须采取雷霆手段,行事软弱注定不能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