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奉永成
金庸在武侠小说里描述: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黄勇军在调研报告里讲述:有广场的地方就有广场舞。
广场舞,一种低成本的全民健身方式,最近10年火遍大江南北,对之诟病的“杂音”也一直未曾停歇。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访问学者黄勇军,从2012年开始,跟妻子米莉(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一起带领学生对广场舞进行研究,从文化、精神和社会等层面为广场舞“辩护”。
今年10月,黄勇军做了3年的“广场舞研究”项目,入选2015年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黄勇军说,自己的“辩护”得到了“官方”认可。
大妈们的“江湖”
“早点过去,把热场舞跳起来。”11月14日18时左右,家住芙蓉中路新世纪花苑的姚桂芬接到了舞蹈队领队的电话,短短的11个字,却让她的神情紧张起来。
这通电话的意思,别人也许不懂,但姚桂芬非常清楚,领队得到了消息,今晚会有人来“挑战”。
63岁的姚桂芬在贺龙体育场前坪广场跳了6年广场舞,从最初的《浏阳河》跳到现在的《小苹果》,这个广场上的风云变幻,她见了很多。
11月14日,在连续几日降雨之后,长沙迎来了一个阴天。20时左右,记者来到贺龙体育场前坪广场,这里正在上演“舞林大会”,大妈们按各自的“流派”和团队,自觉地聚在一起,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曲目和动作,偶尔有雷同的歌曲,动作也会有变化。
姚桂芬所在的舞蹈队正在跳《我从草原来》,这是一首新曲,领队重新编排了动作。这一晚,姚桂芬担心的“挑战”并没有发生。
但“挑战”随时都会发生。姚桂芬告诉记者,如果一个舞蹈队长时间没有编排新曲,人气不旺,其他的舞蹈队就会向你发起“挑战”,占你的地盘,抢你的队员。
除了外部“挑战”,内部纷争也常常暗流涌动。
“队员们有固定的位置,不能随便乱站。”姚桂芬说,自己跳了6年,才从最后一排跳到了第一排的位置。位置的安排取决于入队时间长短、舞姿优美程度、对舞蹈队的贡献等因素。
广场舞在圈子里有个“接地气”的别称——绝经舞。这个别称将跳广场舞的人群划定得非常清楚:50岁以上的大妈们。
采访中,记者发现,这群50岁以上的大妈们,将自己在广场舞中的“江湖地位”看得非常重。
“跳广场舞,最初的想法是健身,后来发现它更是一剂精神‘补药’。”长沙理工大学退休老师曾素琴告诉记者,在中国社会里,多数女人会以家庭为重,过了50岁,孩子长大了,自己即将退休,突然发现家庭中自己不再是主角,社会上也不再需要自己,失落感会陡然增强,广场舞正是给了在时光中无奈老去的大妈们以鲜活的生命。
在长达3年的跟踪调研中,黄勇军发现,这群几乎被社会遗忘的大妈们在广场舞里找到了自信,跳的时间久了,慢慢地就形成了社交圈子,谁家有困难了也会相互帮助,广场的“舞林江湖”中发生了很多血肉丰满、气息鲜活的人和故事,蕴含着诸多人文话题和社会课题,广场舞才是真正属于大妈们自己的“江湖”。
相关新闻:
株洲一快递公司双十一找广场舞大妈协调场地堆货
长沙一大学教师研究广场舞被质疑“不干正事”
长沙大妈跳广场舞诱发高血压 检查显示脑干出血
广场舞扰民 长沙业主告警方不处理胜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