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温州网讯荣获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郑晓强是温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三大队事故处理中队的民警,今年45岁。面对案发现场,他总能做到不乱阵脚、明察秋毫,一双小眼睛里涵藏着大智慧。16年来,他办理过数百起重大交通案件,至今无一复议撤销和诉讼败诉案件,被业内称为“神探”。
将塑料碎片拼成图
巧破面包车撞人死亡逃逸案
郑晓强1995年8月参加公安工作,2000年进入公安交警系统,从事肇事逃逸事故案件的处理。
2014年,市公安局组织视频侦查资质考试,他报名参加考试并顺利通过,成为我市公安局交警系统首位具有视频侦查初级资质的人员。
去年,郑晓强所在的辖区发生了一起一辆7座面包车撞人死亡逃逸案件,让郑晓强记忆犹新。当时,事故现场只留下一些塑料碎片,郑晓强和同事就把它们带回去。之后,他们查看了很多监控视频,但始终找不出有效线索。在大家都以为没希望破案的时候,郑晓强提议从这些塑料碎片入手。他们尝试着把碎片拼接起来,看看是什么东西?就这样,他和同事在办公室里花了两个多小时,把碎片一片片拼接,终于有了一个类似车辆左大灯灯罩的雏形。
于是带着这个“拼图”,他们走访了瓯海梧田二手车市场。工夫不负有心人,从市场人员那里得知了“拼图”所在的车型,这是一种比较小众的车辆。有了线索后,他们又经过数日的调查,终于获得了肇事车辆的相关信息,并利用监控视频,抓捕了肇事车辆驾驶员。
没有目击证人没有现场残片
3天内命案水落石出
与郑晓强共事6年的民警杨利锋这样描述他:“破案时,‘没有’线索,他也能‘变出’线索来。”
在郑晓强参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个人事迹里,有这样一个没有“线索”成功破案让公安局长“点赞”的案例: 2015年9月5日清晨6时许,市民潘大妈在龙湾海滨街道海宁中路步行时被一辆电动车撞倒。家属发现后,潘大妈意识清楚,以为是其自行摔倒便未放在心上。不料,潘大妈病情日益加重,最终因抢救无效于5天后病逝。
潘大妈的家属怀疑存在车祸的可能就报了案。但案发时间已过去6天,既没有第一时间目击证人,也无现场残片,而且监控距离现场较远,只看到潘大妈被一辆电动车撞倒,无法看清驾驶人。
郑晓强根据地形判断肇事车辆极有可能从瓯海大道驶来,重案组随即调看沿线监控,发现肇事车极有可能经过的海滨街路口设有一处电动车基站。有了电动车基站,肇事车的信息就会被录入。可是查遍当时所有经过的电动车,均未发现与肇事车特征吻合的车辆。
郑晓强于是回到案件起点,仔细查看监控视频。他通过与肇事车辆前后同行的一辆电动车作为线索,查看了海量视频侦查以及基站点位数据碰撞、比对、研判,最终得出了肇事车的行动轨迹,确定了肇事车辆并获取驾驶员近照,最终在接警后三日内巧妙地使该案水落石出,也因此得到温州市委常委、公安局长黄宝坤的专题批示。
他被称为破解
交通致死逃逸案的“神探”
据统计,2014年郑晓强共接手重大案件100起,刑事案件近70起,案件侦破率99%以上。2015年,郑晓强侦破辖区10起重大交通致死逃逸案件,破案率为100%,至今无一错案,无一复议撤销和诉讼败诉案件,被称为破解交通致死逃逸案件的“神探”。
因频繁外出走访取证,郑晓强加班加点习以为常。说起家人,他一脸歉疚。因自己和妻子的工作都较为忙碌,接送女儿上下学,成了他们家最大的难事,“后来干脆在女儿学校门口租了个房子,由女儿自己步行上下学。”
因其业务能力突出,群众好评度高,郑晓强对多次受到嘉奖,曾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并被评为温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十佳民警”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