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公举报儿媳吃空饷 吴起县纪委已介入调查

  (文章原标题: 公公举报儿媳11岁起吃空饷 纪委:正立案调查)

  “吃空饷”起源于中国明朝,指从军队中冒领“饷银”的行为。“吃空饷”从军队冒领“饷银”延伸到了政府和事业单位了。而治理“吃空饷”与“吃空饷”之间的斗争更是有了很长的历史,如《明史·袁崇焕传》所说:“文龙一匹夫,不法至此,以海外易为乱也。其众合老稚四万七千,妄称十万,且民多,兵不能二万,妄设将领千。”也就是说,士兵只有四万七,却报十万,多吃了一倍的空饷。中金网1月18日

  “拿假文凭、11岁起吃空饷……”1月13日起,一则公公实名举报儿媳的帖子在网络传播。举报者来自陕西吴起县,称儿媳在县医院长期挂职“吃空饷”,自己铁证如山。16日下午,举报者陈孝礼告诉“北京时间”,内容确是本人所写,吴起县纪委已介入。吴起县纪委信访室负责人向“北京时间”证实,已立案调查,案件正在审查中。

公公举报儿媳11岁起吃空饷

  儿媳被指年龄学历造假

  举报人陈孝礼,62岁,吴起县退休干部。

  他告诉记者,自己下定决心大义灭亲,缘于去年春节儿媳和儿子的一次矛盾:两人因口角打架,儿媳受伤后报警,法医鉴定为轻伤二级,儿子被抓,恐将失去教师工作。

  陈孝礼称,儿媳梁丽(化名)是吴起县医院CT室医生。“在梁家人操作下,于1999年开始吃空饷。此外,她的延安大学学历很可能造假。”

  网上公开的户口本页显示,梁丽出生日期1988年08月09日,文化程度小学;而一份工资条信息显示,参加工作时间是1999年12月。

  陈孝礼称,这意味着她11岁就参加工作,明显存在造假吃空饷嫌疑。

  被公开的工资条中,梁丽出生日期为1983年8月,工资职务等级为技术五级,享受国家级别工资493元,基本工资1600元,及780元的绩效奖金。

  陈孝礼在网上还公开举报梁丽学历证书涉嫌造假。

  梁丽被公开的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显示,出生日期为1981年9月12日,于2000年9月至2005年7月在延安大学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本科学习。

  陈孝礼指出,毕业证书上出生年月与户口本不符,而学校注册学籍时都需要身份证,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由此,他认定这是一个伪造的证书。

  他表示,“之所以能掌握梁丽的诸多证据,原因是梁丽结婚后,户口本、学历证书、工资条都在我们家里放着。”

  县纪委证实已立案调查

  记者注意到,陈孝礼举报中列举的户口本、工资条、毕业证中,梁丽共有三个出生日期,分别为1998年8月9日、1983年8月、1981年9月12日。

  根据梁丽毕业证书上显示的证书编号,记者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查询,未找到任何学历信息。而按照学信网的信息入库介绍,1991年以来的学历数据、2002年以来的学历照片已录入。

  16日,记者致电吴起县医院人事科,询问梁丽参加工作时间,被告知需与医院信息科联系。信息科齐科长表示,目前县纪委已介入调查,暂不便透露梁丽个人信息。

  针对涉嫌年龄造假,吃空饷,以及疑似学历造假之事,记者致电梁丽所工作的吴起县医院CT室电话寻求核实,工作人员表示,梁丽暂不在岗,如见到人会及时传达。但截至发稿时,记者并未接到梁丽的任何反馈情况。

  16日下午,吴起县纪委信访室负责人告诉记者,接到陈孝礼对梁丽实名举报后,纪委已正式立案调查,目前,案件正在审查中。

  吃空饷原因危害有哪些

  吃空饷“现象却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少数官员为一己私利违背党性原则,不择手段损公肥私。二是对财政供养人员管理缺位,对一些违纪违规现象熟视无睹。三是职能部门监督不力,把关不严,为所欲为。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对”吃空饷者处罚不力,人事监管制度不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缺乏足够的惩戒力和威慑力。[5]

  财政供养人员编制是刚性约束,“吃空饷”则是对公共财政资金的蓄意贪占,人民群众深恶痛绝。[3]

  一方面,“吃空饷”就是不劳而获,只要挂个名不用做事就拿钱,这样的好事谁不愿意得?另一方面,对“吃空饷”的治理不到位,在执行政策制度的时候,没有执行到位,在处理“吃空饷”干部时,流于形式,违法成本过低,甚至成本为零。[1]

  探因:滥权养大“财政毒瘤”

  “吃空饷”现象频现,已成为侵蚀财政资金的“黑洞”。2013年河南省治理“吃空饷”,清理出2.2万人,查纠违纪

  违规资金1.19亿元。河北省2014年加大“吃空饷”资金追缴力度,2014年7月底,共追缴回资金上亿元,占应追缴额的55.12%。[6]

  “倍增”的数字背后,是谁让“吃空饷”者有机可乘,让这颗“财政毒瘤”越长越大。

  有‘吃空饷’者,就有‘发空饷’者。一个单位的编制人数、出勤状况、工资发放情况都有账可查,人事部门、财务部门还是单位相关领导,难道不知情?“吃空饷”问题频出的背后是“权力包养”在作祟。[6]

  权力监管失范、查处不力、违规成本过低是主要原因。从以往情况看,对“吃空饷”行为查处重视不够,处理也往往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一些所谓严厉惩处不过是党内处分、收缴所得等,这种“保护性”问责难以起到震慑“后来者”的作用,容易导致“屡禁不止、屡治屡冒”。[6]

  允许停薪留职催生吃空饷

  中国曾经一度允许官员停薪留职,可以下海经商,并保留几年的工资待遇,之后再跟他脱钩。从这开始,就出现了“吃空饷”现象。

  一些上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往往喜欢从下级借调工作人员,工资福利仍然由原单位发放,这在客观上为‘吃空饷’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中国县乡两级对领导干部的年龄要求过于呆板,往往领导干部刚过50岁就要从第一线退下来,退到二线实际等于可以不上班了,但所有工资福利仍然按照在职对待。这也给‘吃空饷’留下了余地。

  为什么“吃空饷”现象会在全国普遍存在?主要原因是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编制不透明,对人事和财务状况的监管不力。[1]

  从群众的角度看,对于那些光拿钱不做事的干部自然是气愤万分,而对于政府的形象则更是损害极大;从干部的角度看,吃空饷的干部会让其他正常上班工作的干部心中不平衡,从而工作效率、积极性等都会大幅度降低;从政府的层面看,这不仅仅会让国家的钱白白流失,更是作风建设的大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