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A级景区评定方能维系旅游业形象

  戴上任何一个王冠,都必须自承其重不可懈怠,否则摔得更重。

  国家旅游局再次对部分懈怠的5A级景区问罪。从国家旅游局的通报中可以看出,其撤销两家5A级景区、严重警告3家5A级景区的理由凿凿,主要是服务质量下降、管理不规范、生态环境下降等等。

  这是自2015年山海关景区被撤销5A景区等级资格以来,最严厉的一次问责。这也向所有景区说明,取消A级景区终身制的行动,将有可能成为新常态,它不再只是某种警告,而是真正意义的制度约束。

  然而,2015年山海关的前车之鉴在侧,有关批评言犹在耳,为何仍有这么多家5A级景区重蹈覆辙,没有再按照5A级景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呢?

  我们不单单要在机制上设计能进能出的5A级评定机制,还要考虑5A景区评定过程本身的问题。

  一些景区之所以在获得5A之后,管理、服务等各领域都出现下滑,原因不过是因为它此前就是突击应付评级。这些景区训练的是5A景区的应试能力,而非服务消费者,保护生态的真实实力。这就像胖子勒紧裤腰带装帅哥,不可持续。

  5A级景区这块金字招牌的诱惑太大,得到就意味着可自抬身价,提高门票,快速攫取利益。在这种三观不正的思维下去争取5A级景区评定,当然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

  而因为利益诱惑巨大,也就会给A级景区的评定过程制造寻租空间。媒体披露,评定专家的笔下尺度是可以公关的,因此还诞生了产业链。安徽省旅游局原局长胡学凡就因帮助景区争取A级景区资格而多次受贿,且因此落马。

  自2007年以来,10年时间,5A级景区从66家升到了200多家,但中国旅游景区游客体验的口碑却并没有太大提升,甚至还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倒退,这足以说明5A级景区的过度增长不能对应它应有的评级价值。在评级审核等方面必须加强,否则即使依靠国家旅游局的问责与警告,5A级景区的实际价值也将缩水。

  完善评级评定机制,防范违规升A、火箭升A,应当成为A级评定必须面临的考验。改革相关机制,引入更多的社会评价体系,让其更加公开、透明,减少暗箱操作空间,应是改革选择之一。而且就问责来说,对于已升A的违规处置自是必要,在评级评等过程中涉嫌违规的也应当以重典处理。不单是取消升A资格,还应该对其已有的A级评定进行调低。

  全面提高景区违规操作的成本,才能维护A级评定的权威与价值。(都市时报 梁兼)

  作者:都市时报 梁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