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汤含馅的面食在唐宋以后发展较快,博山水饺(当地称为“包子”)比较著名的有两家:一是1915年创办的李得玺包子铺,二是后起的石蛤蟆包子铺。两家水饺投料与制作各有特色。李氏水饺档次高,面向有钱的官商人士,石家水饺大众化,面向下层市民和农民。李氏水饺因日寇侵华而歇业,石家包子铺演化成了今天的博山饭店。李家水饺肉馅七瘦三肥,一斤面八十个;石家水饺肉馅半肥半瘦,一斤面六十个,李家精致,石家肥美,口味特点各擅道场。目前博山水饺虽十分普及,但仍有李、石两家的遗韵。博山家居自制水饺较多拌菜,另具口味,尤以肥瘦肉水萝卜馅为地方特色,吃着有“韵味",是一种易于消化有益健康的扁食。 蒲松龄的《煎饼赋》说:“……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如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若易之以莜屑,则如秋练之辉腾;杂之以蜀黍,如西山日落返照而霞蒸……或拭鹅脂,或假豚膏,三五重叠,炙烤成焦,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远飘。”这后边几句即指烙煎饼或菜煎饼,可见鲁中地区在清初制作各类煎饼已相当普及了。博山菜煎饼铺最有名的是李其瑞和他弟弟李和尚两家,他们的做法主要是在小米煎饼里摊上由豆腐、粉条、虾皮、葱末、韭菜和调味品拌合素馅火通烙而成,顾客坐在炉边边烙边吃,香酥可口。 博山煎饼过去以“煎饼少爷”宗士奇和大街张登成两家最好,他们专用东山小米,东山小米因水土好而粒大、色浓、香甜、俗话叫“有油性"。吃博山菜煎饼,再来上碗油粉,就更饱口福。 博山早点中的“喝头”有稀饭、粘粥、馄饨、豆汁等,但最具地方特色的还应数“油粉”,其特点是酸滑咸香四味具备,喝咽咀嚼两相得。当时以王贯东和穆如平的油粉最有名气,各饭铺一度争先效仿。这似乎是不起眼的快餐小吃,也赢来外地客商的交口称赞。
淄博博山风景名胜区
-
网站声明:网站内容均为由网友提供,版权归本人所有。任何媒体、互联网站和商业机构不得利用本网站发布的内容进行商业性的原版原式地转载,也不得歪曲和篡改。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单位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