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资本输出大时代 逐鹿境外优质资产“红与黑”(图)

中企资本输出大时代 逐鹿境外优质资产“红与黑”

导读


  目前以中国公司为首的亚洲企业在并购市场购买资产的兴趣高涨,80%以上的公司均表示为“净买家”,他们主要的目标资产是迎合中国城市化、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消费概念。

  特约记者 朱丽娜 香港报道

  随着中国进入资本输出的大时代,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活跃在全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 特变电工
  • 球并购市场。

      “今年特别忙,目前很多A股上市公司、私企和国企都积极在海外寻找并购目标。”摩根大通北亚并购部联席主管连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透露。

      数据显示,2015年,摩根大通参与的中国企业境内和境外的并购交易总金额已达83亿美元,位居Dealogic排行榜第一。

      连涟指出,在政策引导下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国有企业在海外掀起并购热潮,而A股公司并购的驱动因素主要是境内外市场对同类资产估值的巨大差异。同时,一些大型的公司、基金,例如复星等,也努力在海外市场寻找“具有中国角度,嫁接中国市场”的资产。

      根据Dealogic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中国境外并购投资异常火爆,截至12月3日,中国企业境外并购交易项目累计525宗,交易额为850亿美元,均为历史新高,且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46%和32%。

      连涟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逐年升温,目前参与方也更加多元化,过去主要以国有企业走出去为主导,现在更多的民营企业、基金等也纷纷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同时,由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中企海外并购的战略重心近年来亦出现明显转移,由过去的自然资源为主转向消费型经济相关的行业。

      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国企占中国走出去企业总量的90%。而去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中的私企和其他类型企业则占到41%。

      Eversheds律所企业合伙人Charles Butcher亦透露,目前以中国公司为首的亚洲企业在并购市场购买资产的兴趣高涨,80%以上的公司均表示为“净买家”,他们主要的目标资产是迎合中国城市化、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消费概念。

      竞购优质资产升温

      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今年9月发布的《迎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新时代》报告显示,在2004-2014年期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金额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5%,交易数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5%,因而被称为是中国海外并购的“黄金十年”。

      连涟坦言,目前中企海外并购的成熟度正在不断提升,“他们现在也和西方公司一起去竞标共同的优质资产,而且经常是一些海外上市公司标的。由于目前全球市场流动性相当高,世界各地的企业都在寻找稳定回报的优质资产。”

      她举例,针对某些海外基建项目的竞标,有时候西方企业买家的竞标价还高于中国买家,“例如,海外一些养老基金和保险资金,由于融资成本较低,并且需要寻找稳定的回报,因此在并购交易中的报价更加激进。”

      11月底,以澳洲Hastings Funds Management牵头的财团宣布以103亿澳元的天价胜出,收购了澳洲新南威尔士州TransGrid电网,收购价格远高于市场预期的80亿澳元,而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此前则与Macquarie Infrastructure & Real Assets组队,提交联合竞标意愿。

      “从并购交易的平均规模来看,交易金额有显著上升,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希望寻找5亿美元以上的大型并购机会,而对于一些相对小型交易兴趣不大。”德勤中国并购服务全国领导合伙人叶伟文向本报记者表示。

      今年11月,中国化工集团(简称“中化”)公司完成收购世界第五大轮胎集团意大利倍耐力,交易金额高达71亿欧元,创下2012年以来中国公司海外收购最大规模的交易。双方计划组建全球第四大工业轮胎生产商。

      摩根大通是中化集团的财务顾问以及该笔交易的独家全球协调人。连涟透露,双方此前已经接触了很多次,由于涉及海外上市公司,交易结构本身相对比较复杂。

      根据协议,中化集团通过其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中国化工橡胶公司,首先收购最大股东Camfin持有的26%倍耐力股份,随后双方成立新的合资企业,对倍耐力的剩余流通股份发起全面收购,将其私有化。中化橡胶将拥有新公司的控股权,而Camfin的投资者则将拥有新公司49.9%的股份。

      “中化下属的子公司有内地领先的轮胎制造企业,而倍耐力是国际知名品牌,在全球具有核心竞争力,这符合中国企业试图在产业链上进入更具附加值环节的战略。对于海外企业的管理层而言,中国买方可以提供一个更广阔的业务拓展平台。” 连涟表示。

      瞄准欧洲、“一带一路”区域

      随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策略的转移,欧洲俨然已成为最热门的目标市场。

      Dealogic数据显示,截至12月初,中国企业在欧洲完成的境外并购交易共有50宗,交易额共计22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激增一倍多。欧洲市场占中国企业海外整体并购交易金额的比例则由去年同期的16.8%增加至26.9%。其中,意大利、瑞士、荷兰为中资企业在欧洲市场的主要“寻宝地”。

      “由于西欧很多国家的经济复苏仍差强人意,很多企业迫切需要出售资产,同时欧元汇率走低使得这些待售资产的估值变得更加有吸引力。作为成熟的市场,西欧拥有很多消费品牌、高端制造企业,这些都是中国企业非常感兴趣的。”叶伟文表示。

      美国作为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地,成为中企海外并购的第二大目标市场,截至今年12月初,共有165.7亿美元的并购交易金额,同比增长26.9%。

      从行业而言,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重心也转移至科技、汽车和金融行业。截至12月初,上述行业共达成156宗并购交易,涉及额累计30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飙升154%。这三大行业占中企境外并购整体交易36.2%,而去年同期占比则为18.9%。

      同时,在“一带一路”战略催化下,作为海外并购生力军的中国民营企业也积极在沿线区域布局。

      12月10日,由61家内地民营企业抱团组成的中民投集团旗下新加坡子公司——中民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宣布引入两位战略投资者,分别为新疆特变电工集团有限公司和新鸿基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将各自出资1亿美元。

      中民投董事局执行副主席李银珩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特变电工是中国代表性的"一带一路"企业,它的战略很接近丝绸之路的战略。我们希望全力以赴支持特变电工走出去,主要是在资本运作方面支持他们的工作,实现产融结合。”

      李银珩透露,新鸿基在香港、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积累的经验和资源,对于帮助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非常宝贵。

      自成立以来,中民投在“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上动作频频。今年3月,中民投宣布将引领数十家国内民营企业,共同投资在印尼建设产业园项目,并优先引入印尼需要的基础设施以及民生产业。

      10月,中民国际在印尼宣布成立“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基金,分10年累计投入1亿元人民币,为中国企业在印尼的发展落地提供本土化人才支持。

      海外并购的短板和掣肘

      然而,中国企业在近年来海外并购的野蛮生长中,仍然面临一些掣肘。

      连涟表示,目前很多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战略仍在摸索之中,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了解最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目标资产。而且,针对一些大型的海外并购,有些企业需要在融资、企业内部进行很多配合,导致短时间内很难做出决策。

      此外,缺乏国际化的管理人才也是很多中资企业海外并购的一大难题,“面对庞大的海外资产,很多企业现有的人才储备主要针对国内市场,因此寻找匹配的管理人才是一些企业的首要难题。”她坦言。

      另一难题是海外融资。很多中资银行由于对海外市场缺乏足够的了解,很难在短期内提供金额巨大的融资给自己的客户,导致一些中国企业在竞标过程中铩羽而归。

      而融资的确定性是中化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之一。“摩根大通安排了68亿欧元的过桥贷款,这样既能向出售方提供确定性,又能避免在市场泄露消息引起上市公司股价波动。

      在并购交易竞标的过程中,通常买方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确定融资方案。” 连涟表示。

      同时,海外并购交易中的尽职调查亦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波士顿咨询公司在《迎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新时代》中指出,对尽职调查风险点评估和决策的能力不足,是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尽职调查时遭遇的常见问题。许多中企内部的决策权高度集中在后方,身处一线的尽调团队授权不足,导致内外部资源的协调沟通困难,尽职调查过程缓慢低效。

      “几年前我们发现一些大规模的并购交易甚至没有任何前期的尽职调查,尤其一些国有企业,他们海外并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走出去的战略考量,而经济投资回报并非主要考虑因素。因此一些企业在海外收购中可能支付了较高的溢价,但最终可能会面对经营亏损。”叶伟文坦言,目前整体中国企业境外并购的尽职调查比例约六至七成。

      叶伟文指出,一些企业对并购标的所在市场的税务、会计、法律等了解甚少。“以劳工法为例,收购完成之后,他们发现当地的劳工保护条例非常严格,从而产生一些劳资纠纷,影响了并购后整合重组的进程。”

      据商务部研究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等联合发布的《中国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报告2015》显示,目前近三成中国企业的海外经营业绩处于亏损状态。

      该报告显示,在中国企业海外项目盈利情况方面,仅13%的企业盈利可观,24%的企业基本持平,而其余24%的企业目前暂时处于亏损状态。

      作者:朱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