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峰 北京报道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简称UCLA)坐落在美国洛杉矶的核心地段,这是一个多种族人群聚居的地区。UCLA的机构和学科设置、办学宗旨都体现了学生和文化的多元性。
UCLA拥有12个学院以及大量的研究中心和协会、4万多名学生、4千多名教授,每年获得研究经费资助高达10亿美元。这所全美公立系统排名第二的大学有120多个本科专业,并提供将近150个研究生学位课程。
UCLA全球论坛北京站“未来中国”专题讨论近日在北京举行。在论坛上,UCLA校长毕杰恩(Gene Block)提到,“中美两国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互相协作并且引领全球的努力。同时,我们也都在为对方国家的学生提供教育机会,并在许多研究项目中合作工作,这些将为建立一个更紧密相连的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
21世纪经济报道在北京专访了毕节恩校长。
在世界范围内招生以保证生源的多样性
《21世纪》:2007年你就任校长时表示,将致力于增加UCLA教授和学生中少数族裔所占的比例。如今这方面有何进展?
毕杰恩:我们关注非裔美国学生在UCLA所占的比例。2006年,UCLA非裔美国学生所占学生总数比例降至10年来的历史新低,在读非裔学生人数不到100名。从2006年开始,我们着重提高非裔美国学生的人数。今年UCLA有大约260名非裔一年级新生,和220名左右非裔转学生,所占学生比例有一定的增长,但对我们而言,这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会继续把提高非裔美国学生人数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我想强调的是,非裔学生比例的增长过程是稳中有进的,我们特别请来了一位新的招生官,这位招生官在增加少数族裔新生方面非常有经验。
《21世纪》:少数族裔教授的增加,是否会扩宽UCLA的科研领域,你更希望哪些学科的研究领域被扩宽?
毕杰恩:这是当然的,一个多样化的学院会不断地丰富教学经验,扩大研究领域,引进不同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教学体验。
UCLA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本身已包含了多方面的科研领域并在一些领域具有代表性,但我们同样会为纳米材料、纳米科学等学科提供新的机会,目前我们正在加大这些领域的研究。
《21世纪》:加州大学校长詹尼特·纳波利塔诺2015年3月曾表示,如果没有获得足够的财政拨款,该校不会扩招加州本州新生。而报道称,外州和外国学生比本州学生多缴纳大约2.3万美元学费。于是,有加州本地居民认为,大幅扩招外地生源挤占了本地学生的入学名额,这个矛盾现在是否存在,如何解决?
毕杰恩:2009年时,UCLA增加招收美国其他州的学生和国际学生,原因是招收非本地学生能给UCLA带来更多收入和资源。但我们并没有减少对加州本地学生的招生,现在的名额是4100个,我们是在保证加州本地学生人数的基础上,增加对美国国内及海外学生的招收,而加州本地居民则希望我们能够增加加州本地学生的招生名额。目前州政府已经批准了相关法案,会拨给我们额外的经费,等法律程序完成后,明年我们招募加州本地学生的名额将达到5000个。
加州大学有10所分校,每个分校都有独立的招生权。至于招生比例如何分配,这主要视各分校的办学规模而定,一般来说,校区越大,招生名额越多。
《21世纪》:在决定UCLA招收本州与外州、外国学生比例的问题上,大学与州议院、州政府的关系是怎样的?
毕杰恩:加州大学的管理是相对独立的,州政府只对加州大学提供财政支持,并不直接参与招生人数的管理。校董会与大学校长共同决定招生的人数。招生的决定权在校长,州政府可以通过拨款的数额来影响招生人数,校方是可以拒绝的,但通常情况下会接受。比如这次州政府为我们提供了2500万美元的拨款,让我们将加州本地生源名额提到5000个,我们接受了。
《21世纪》:UCLA有没有具体的未来几年专门针对中国的招生计划?
毕杰恩:我们的生源来自世界各地,招收国际学生能够为加州大学的学生提供一个国际化的学习环境,我们会在世界范围内招收学生以保证生源的多样性。中国是一个大国,我们招收到了人数很多、质量非常高的中国学生,他们非常有竞争力。我们并没有限制中国学生的人数比例上限,也没有最少值,因为我们是面向世界招生。
《21世纪》:目前已有若干所国际大学在中国设立了独立的中外合作高校,你对这种教育国际化的推广模式有何评价?
毕杰恩:在上海等地设立所谓的UCLA分校并不是我们与中国学校合作的最优选择,我们更倾向与中国的大学开设合作项目,这样学校之间就不是抢夺生源的竞争关系,而是双赢的合作关系。我们目前已经在北大设立了合作中心,在医学方面与浙江大学有所合作,在人文社科方面与复旦大学有所合作。
《21世纪》:UCLA国际研究院设有近三十个跨学科中心和学位项目,覆盖世界各个区域,从事全球性课题的研究。北京大学-洛杉矶加州大学理工联合研究所(JRI)是否其中的一部分?JRI有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打算?
毕杰恩:设立JRI主要有两个目标,第一是加强UCLA与中国高校如北大的科研联系,展开科研合作项目;第二是促进学生交换,发展交换生项目,让UCLA的学生有机会能在北大的实验室进行科研,同时也能让北大的学生到UCLA学习。这是一个双赢的合作。
“互联网能让学生更具批判精神”
《21世纪》:UCLA的通识教育被认为是大学通识课的典范,2002年教师们曾投票决定通识课围绕艺术与人文、社会文化以及科学探索三个基础领域展开,能否介绍现在UCLA通识教育的情况?它要实现什么样的目的?
毕杰恩:我们旨在保证每一个专业的学生都能有跨学科的学习经历,不论他们本专业是人文、艺术还是工程,这也是奖学金的参考标准。从2002年开始这个通识课程项目基本就没改过,主要宗旨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多样性的要求,让学生能体验到美国多元的文化。这符合加州大学的校训Fiat Lux,意思是“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让学生自由选择课程,毕业前能有跨学科的学习经历。
开设通识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来自其他国家、地区的UCLA学生的文化背景。因为UCLA学生们的文化背景多元,他们要学会去欣赏不同的文化。美国社会本身文化多样,由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构成,所以让学生了解学习移民们的国家历史、文化特点非常重要,也正是因为移民来源的多样性构成了多样的美国文化。
《21世纪》:你认为互联网是丰富了全球文化的多样性还是带来了同质化?
毕杰恩: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目前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的时代,而这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并不能确定,但我能确定的是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教育学生要有对信息进行辨别和批判的能力。学生在初中和高中学习时,课本就是权威,而目前互联网的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多样的信息来源,我们必须学会对信息进行辨别。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收集信息,而如何辨别信息则是我们要学习的。
《21世纪》:你觉得大学的教学方式有没有受到互联网的影响?
毕杰恩:这是肯定的,互联网提高了我们收集信息的能力,这也很大地改变了课堂的结构。比如学生可以搜集到更多的课堂练习,并且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形式,也会开设网上课堂。通过互联网,学院可以收集到更多的信息用于教学,并更新教学信息,这与早期没有互联网相比有着很大的优势。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得到与所学课程相关的背景知识,提高他们自身的知识储备。以我自己为例,我会阅读维基百科,了解世界历史,虽然我发现维基上的内容并不一定精确,但却很方便。我觉得使用互联网能让学生更具批判精神。
科研经费使用:学校主要履行监管职责
《21世纪》:如果只能说一个,你认为UCLA最领先的科研领域是哪一项?
毕杰恩:UCLA是一所与众不同的大学,不论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领域实力都很雄厚,这让我难以选择。我们的数学领域很强,比如陶哲轩教授就是一位非常顶尖的华裔数学教授,医药领域也比较领先,UCLA的特点是各个专业都很不错,处于均衡发展。
《21世纪》:UCLA会采取哪些方式来保证这些领域在今后继续领先于其他学术机构?
毕杰恩:我们已经有多个优秀的学科,学校将通过以下两个方面为各学院提供支持。首先我们大力建设与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与新的课室,确保为师生提供一流的教学设备;另外我们从多个方面为教授、员工提供支持,比如建设学校的附属小学、中学,满足学校员工子女上学的需要,为员工提供儿童托管服务,帮助他们照顾子女,减轻家庭方面的压力。
《21世纪》:UCLA每年的科研经费支持高达10亿美元,这些经费来自哪里?又是如何进行分配使用的?你作为校长,在使用这些经费时,拥有什么样的权力?
毕杰恩:各个学院根据自身的研究项目获得研究经费,学院在经费的使用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当然政府也有一个经费管理的机制,学院会与政府签订合同,并向政府报告经费的使用情况。
学校并不直接参与到经费的管理与使用,学校主要履行监管职责,我们有一个人员众多的审计机构,会对经费进行审计,也会评定研究动物、研究材料是否为高危材料等,从研究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督。
这些经费主要来自政府,其次是企业、基金会,还有个人捐赠。企业是以合同的方式运行,学院要完成一定的项目,这些合作主要是应用科学领域。
UCLA的经费在缓慢地增长,过去5年增长了5%。有意思的是,增长部分并不是来自政府,而是来自其他来源,这说明UCLA的科研项目是非常有竞争力的。
《21世纪》:UCLA愿意就哪些领域与科研不发达国家或地区进行合作?UCLA希望从合作中得到什么?
毕杰恩:我们有许多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例子,发展中国家有许多方面值得学习,特别是在健康领域方面的研究。一些相对贫穷的国家饱受疾病问题的困扰,我们很乐意派出医学领域的专家来帮助他们解决疾病的问题,这在美国是不常见的。比如我们与非洲有合作项目,我们在刚果和越南有医药研究项目。
(蔡楚婧对本文亦有贡献)(编辑 李二民)
作者: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