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流动性危局中五个投资者的故事(图)

跌宕365日 公私募2015

跌宕365日 公私募2015


  编者按:2015年,在这看似漫长却又极速变更的一年中,无论是悲是喜,有太多的故事上演。尤其对于公私募基金行业而言,虽然同样经历了资本市场的大起大落,但成功渡过了这场前所未有的巨震,实现了行业总规模的强劲增长,迎来了行业的多元化扩容。

  又到了年底盘点的时候,趁着记忆尚未变冷,我们迫不及待地记录下公私募行业这一年走过的足迹。对于已经到来的2016年,我们将继续做好财富管理行业的观察者,请记住《21世纪经济报道》每周五两个版《财富管理》周刊,它将跟行业一起成长。

  本报记者 李洁雪 深圳报道“一夜白头”的私募玩家“他应该永远不会再看股票了。”

  很遗憾,这是第一个故事的结局。

  主人公梁平(化名)是记者认识的一位私募老总沈安(化名)的朋友。由于梁平在2015年上半年选择了加杠杆,梁平的个人资产迅速膨胀至几亿元。然而,在随之而来的股市调整中,梁平未选择迅速抽身,在国家队宣布“救市”后,梁平又抵押了几栋旗下的别墅再度加码,最终损失惨重。

  沈安告诉记者,“虽然最后梁平没有负债,相比普通小散而言甚至还算中产,但这种从巅峰坠落的感觉,对于一个投资人而言,冲击是极大的。一段时间不见,他的头发已经全白了,我们几个私募朋友也没有再找他谈股票了。”

  或许,对梁平而言,离开股市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却未必是一个坏选择。

  90后小鲜肉的“韭菜”体验

  机构之外,90后投资者,构成了2015年资本市场的一批新生力量。

  这其中,大量对资本市场几乎一无所知的小鲜肉们涌进A股市场,第一次拥有了作为一名“韭菜”的特殊体验。

  王铭(化名)就是一位2015年入市的90后深圳基民,其在今年5月花10万元购买了3只基金,然而由于随之而来的调整,王铭人生的第一笔基金投资遭遇亏损。王铭抱怨称,“完全高位接盘,特别是其中一只新基金,一直亏损,后来我把天天基金网都卸载了,懒得再看。”

  另一位北京的90后基民刘力扬(化名)则告诉笔者,其已经把手头的基金都割肉卖掉了。刘力扬谈道,“之前买基金的时候也是随便买的,最后亏损20%卖掉了,我觉得还是先去学点基础知识再进场吧。”

  搞不清下折的分级B投资者

  2015年的投资者群体中,分级B的投资者无疑是不可被疏漏的重要成员。

  在记者接触的案例中,北京的李欣(化名)就是一位不清楚“下折”是什么的分级B投资者。李欣曾在某分级B已经触发下折的情况下,出于“抄底”目的而买入了该产品,导致其不得不承受一日之内亏损20%以上的尴尬情况。

  当然,李欣只是诸多在分级B上遭遇教训的一员。在2015年的几次集体下折潮后,几乎每次集体下折后还出现大量分级B在跌停板上不断成交的情况,足见部分投资者在这类产品上认知的匮乏。

  交给操盘手打理的“富二代”

  今年8月,记者曾报道过“浙江"富二代"3亿组团投资:一朝暴跌回到原点”的故事,几个浙江“富二代”因为对投资的热爱而组团炒股,参与了2015年的起与落。在2015年末,笔者再度与其中的一位成员楚生(化名)取得了联系,请其谈谈对2015年投资的感受。

  楚生直接回应称,“不提了!折腾死了,2015年光空仓和满仓就十几次,交易费高的受不了。2015年上半年,我们原本定下的计划是做到年底结束,2016年换其他的玩。但现在我看也懒得看了,让操盘手自己去搞吧。”

  当然,谁知道楚生和他的朋友们2016年是否会再度改变主意,或许,故事会有新进展。

  流动性紧张中绝望的基金经理“那几天几乎是我从业以来最绝望的时刻。”

  在回过头来与多位业内基金经理们交流2015年投资体验的过程中,谈到2015年最艰难的时刻,大家都毫不犹豫地指向2015年7月6日的那一周。

  有基金经理向记者坦言,“7月8日真的已经是我承受的极限,但凡再晚一天,我就要爆仓了,当时真的感觉相当绝望。”

  亦有从业多年经历过牛熊转换的基金投资总监感叹,“上一轮的跌法和2015年的跌法不一样,真没遇到过这样的。”

  流动性危局,这是属于2015年资本市场的共同回忆,却也是每一位基金经理们个人的特殊记忆。(编辑 简俊东)

  作者:李洁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