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9日,大学生志愿者王书君(右一)、战璐璐(右二)和同学们一起在西城区人民法院做法律援助工作。新京报记者 吴江 摄
大学生志愿者法院服务团队
年龄:23岁左右
社区:西城区人民法院“听说西城法院可以免费代写起诉书,我一大早就从其他区县赶过来咨询。”去年12月29日,西城法院诉讼服务大厅,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大妈,带着一包裹的材料,匆匆赶来,将材料摆放到桌子上,开始向大学生志愿者咨询。
在诉讼大厅的左侧空处,一个约两米高的展览牌上,写着“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基地”,四名大学生坐在拼接的长桌后,为四名当事人解答法律问题。
2008年,西城法院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合作成立了这个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基地,每天有3到4名在校法学研究生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代拟诉状等志愿服务,成立以来,共接待群众咨询48555人次,代写起诉书35533份。
“我们每天会遇到很多的当事人,可能只是很小的起诉案子,但对于每一个当事人来说,都是焦急关注的大事。能帮多少,我们就会尽力帮多少。”王书君是志愿者中的一员,回想自己三个月的志愿活动,她这样说道。
耐心倾听 用专业知识解答
从2015年10月份开始一直到年底,每个周二,22岁的学生王书君,推掉所有的课外活动,在6点多起床,拿上提前充足电量的手机,赶往西城法院。
8点半,王书君和其他三位同学一起,在西城法院诉讼服务大厅一侧的服务台入座,开始自己一天的志愿服务工作。
志愿者的服务台很简单,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加上纸笔,就是全部。作为法律专业学生,王书君早早通过了司法考试。志愿活动,就是将法律知识,用到现实法院的立案与咨询中。
周二是法院的信访日,王书君会遇到很多情绪激动的当事人,从早上入座开始,一天基本都不得停歇,一位大爷带着资料赶来咨询,但由于年纪较大,语言吐字不清,王书君侧着身子,和大爷保持很近的距离倾听。
一个咨询结束后,花费了近1个小时的时间,王书君在白纸上列出大爷所叙述的重点,然后开始用手机查询案由所对应的纠纷条规,确定后将内容誊抄到起诉书上。大爷拿着起诉书,对着王书君感激地笑笑,就匆匆前往导诉台准备取号立案。
这样的当事人,王书君每天能遇到近10个,根据案情的复杂程度,和当事人的表达程度,每一次的解答时间在几十分钟到几小时不等,甚至有当事人咨询整个下午。
“我们用专业的知识来解答,更需要一种服务的耐心去倾听。”王书君这样认为。
确定案由 免费代写起诉书
和王书君一样,西城法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们,每一个工作日,在法院提供法律咨询,其中最主要的工作,可能就是给当事人免费代写起诉书。
原告、被告、案由、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这是一份起诉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怎么写起诉书,可能是困扰很多案件当事人最初的问题。
"案由",不是随便填的,法院有一个整套的纠纷条规,需要根据条规来写。"案由"写好了,立案法官可据此分配相应法官。”战璐璐也是志愿者之一,面对几百个纠纷条规,为保证准确,每次都会通过手机查询确定。
除去“案由”,很多当事人往往学历不高,或者不懂得如何归纳表述,这时候就需要通过当事人的口头叙述,帮助写好整份起诉书。
“有时候他们不太明白哪些话在法律上是有用的,比如说被打,有的当事人会诉说"我哪里疼……"但法律关注的是:你被打时,有没有录像证明,有没有诊断证明。”战璐璐举例说,自己的工作是通过专业知识,把他们所说的事,浓缩成法律上的结论,再写出诉求。
用心疏导 换来感激和信任
对于每一个大学生志愿者来说,选择来西城法院的理由都很简单。“学以致用”,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用到社会实践中,接触最基层的当事人和社会案件,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提高自己。
志愿服务的时间久了,遇到的案子多了,志愿者们才慢慢发现,很多前来寻求帮助的当事人,更多的不是为了起诉,只是因为自己遭受的问题,面对生活的不满,寻求诉说和倾听。
在王书君的记忆里,一位已经70多岁的当事人让她印象深刻。
“老人不是为自己来的,是为自己孙女的抚养权来的。”王书君叙述道,老人的儿子和儿媳因女方过错离婚,孙女被儿媳带回娘家,可她平时工作忙难以照管孩子。由于儿子内向,老人前往法院,希望要回孙女的抚养权。
“儿子离婚给老人带来了很大的伤害,整个人显得很焦虑,诉说时,时不时擦着眼角的泪水。”王书君回忆道,由于是家庭纠纷,最后建议老人先去进行调解。
老人咨询的过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说案情,也说儿子和儿媳的琐事,说自己对孙女的担忧,王书君一直保持耐心倾听着,“希望老人通过诉说,至少得到心理上的安慰。”
在志愿者的眼里,自己的专业和实践能力有限,这种情绪的疏导,是自己在用心去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而这种“用心”,换来的,也是当事人的感激和信任。
“因为我们是每周固定一天来法院工作,所以有当事人信任我们时,就会每周只选择这一天来法院。”志愿者陈洁说道,我们和法官不同,法官更多的在问,而我们更多的在听。
服务8年 无报酬且辛苦
事实上,在陈洁和王书君之前,大学生志愿者“常驻”西城法院,已有8年时间,中间从未间断。
2008年,西城法院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合作成立了这个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基地,每天有3到4名在校法学研究生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诉讼指导、代拟诉状等志愿服务。成立以来,共接待群众咨询48555人次,代写起诉书35533份。
学校每年会有专门负责的学生与法院进行对接,在学校的公示牌进行宣传,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参加该项目,并进行前期的面试和选拔。
“我们每次会招募20个左右的研究生,需通过司法考试,每个学生要在法院志愿工作三个月的时间,每周一次。寒暑假期间也会有学生工作,但人数稍减。”大学生志愿者项目负责人吴家慧称。
此外,除了在诉讼大厅的服务工作,也有部分学生志愿者在西城法院的“心理驿站”,工作的时间不限制在三个月,每周到法院三到四次,为当事人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
“其实法律专业的学生有很多实践和实习的机会,很多是有报酬的。选择这项志愿工作,都会告诉他们,这个项目是无偿的,也很辛苦,但是可以帮助到很多基层的人,是一种公益服务活动。”吴家慧坦言道,和参与志愿工作的学生聊天时,最常听到的几个字是,“能帮到他们,很开心,很有成就感。”
榜样说
我们想尽自己所有的能力去帮助别人,无论是代写起诉书,还是给当事人分析案情,提供一些法律上的建议,又或者只是听他们诉说痛苦。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左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