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知沙特阿拉伯处决了什叶派教士尼米尔(Nimr al-Nimr)后,愤怒的伊朗示威者向沙特驻德黑兰大使馆发起冲击,甚至向使馆内投掷汽油弹,引起大火。有政治观察家认为,长期相互对抗的沙特和伊朗本有望借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这个共同的敌人缓和关系,而此次事件则打破了这个希望。
处决事件
沙特内政部称,该国司法机关2日在全国处决了47名犯有恐怖主义罪行的囚犯,这些人违反伊斯兰教规、煽动教派间仇恨与暴力、破坏沙特国家安全与稳定。在这47人中,除了一名埃及人和一名乍得人,均是沙特人,大多数参与了2003年至2006年间“基地”组织策划和发动的袭击事件。
尽管在这场沙特自1979年以来最大规模的集体处决中,仅有4名什叶派被处决,其他大部分是逊尼派,但是处决事件的确吸引了整个地区关注,加剧了中东地区的教派冲突。
过去曾多次发起并参与反政府示威的什叶派尼米尔就在这47人,他是2011年沙特爆发“阿拉伯之春”示威活动的核心人物。2012年7月,他被警方拘捕时中枪,曾激发最终导致3人丧生的大型示威抗议。2014年,尼米尔被判处死刑。
尼米尔被沙特视为恐怖分子,在伊朗却备受推崇,在逊尼派占主导的沙特,尼米尔被当做为该国被边缘化的什叶派争取权力的斗士,被视为年轻一代活动家的领导人物。而尼米尔的什叶派背景也使其和伊朗政府关系密切。
什叶派被惹怒
据伊朗通讯社(ISNA)报道,聚集在沙特驻德黑兰大使馆门外的示威者打破玻璃,冲进使馆内大肆破坏,在警察到达前,暴怒的示威者甚至向使馆内投掷汽油弹,引起大火。
伊朗外交部不久后发表声明,呼吁民众冷静,并敦促示威者尊重外交馆舍。伊朗革命卫队则已誓言将就该事件对沙特逊尼派王朝进行“严厉复仇”。
除伊朗外,沙特什叶派聚居的东部省份,以及邻国巴林等地均发生不同规模示威抗议活动。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梳理发现,作为中东地区历史上的“宿敌”,宗教派别的不同以及在地缘政治上谋求话语权的博弈,构成了伊朗和沙特多年来明里暗里的交锋。
首先是教派的不同,这也是此次两国发生摩擦的直接导火索。在伊朗和沙特,伊斯兰教都是国教,不过伊朗是什叶派的代表,而沙特是逊尼派占主导。在伊朗,8000万人口中,91%为什叶派,7.8%为逊尼派。而在沙特,3000万人口中,逊尼派占85%,什叶派占15%。
这就不难理解,此次沙特处决囚犯事件在伊朗遭遇普通民众的抗议。
宿敌明争暗斗
除了宗教派别不同,伊朗和沙特长期在伊核问题、中东其他国家如巴林和也门等地区问题上也针锋相对。
今年初,也门国内最大的反政府武装力量胡塞武装组织一度软禁也门领导人,引发政权动荡。值得关注的是,这个组织主要由什叶派民兵构成。3月25日,在也门政府呼吁阿拉伯国家对也门实施紧急军事干预数小时后,沙特率先对也门境内的胡塞武装发动打击。
这场高调的军事打击背后,沙特及其他逊尼派国家一直谴责什叶派主导的伊朗向胡塞武装提供武器和经济支持,伊朗对此否认,称仅仅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同时指责沙特侵犯也门主权。
从更大的地缘格局来看,沙特是美国传统的“亲密盟友”,伊朗则相反。从经济上说,沙特和伊朗分别是中东的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2014年,沙特经济总量近7463亿美元,排名世界第19位。伊朗的经济总量近4165亿美元,排名世界第29位。
不过,地区大国博弈,不是永远以对抗为基调。
今年初,沙特国王阿卜杜拉去世后,伊朗接连表态呼吁深化两国关系,共同应对地区挑战。2014年6月,鲁哈尼在当选伊朗总统后表示,愿同国际社会进行“建设性互动”,改善伊朗同国际社会的关系。在应对成为世界公敌的极端组织“伊斯兰国”问题上,伊朗和沙特也展现了全力打击的态度。然而,有分析认为,此次处决事件似乎打破了以极端组织“伊斯兰国”为共同敌人进而缓和沙特和伊朗关系的希望。
伊朗最高领导人哈梅内伊甚至在个人网站上将沙特行刑人员和“伊斯兰国”侩子手的照片贴在一起,图说则是“有任何区别吗?”,暗指他们都是侩子手。
作者:盛媛来源一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