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本进入“围猎时代”

  “宝万之争”无疑是2015年资本市场行将收官之时的重头大戏,这场争夺战的结果将对中国的地产行业以及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就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缠斗、融合而言,这场大戏才刚刚拉开序幕。

  在过去一年中,以险资为代表的金融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资本一改过去“闷声发财”的形象,以安邦、生命、前海、阳光等为首的各系保险公司都在频繁举牌A股上市公司,且集中于优质蓝筹股。据《第一财经日报》统计,2015年已有近30家上市公司被保险资金举牌,险资风光无限。

  “宝万之争”谁输谁赢尚难定论,但在记者采访的著名私募总裁、专业金融并购学者以及卖方分析师眼中,“宝万之争”的发生有其不可避免的原因。在实体经济疲弱、面临存量转型的大背景下,金融资本难抵资产配置荒压力,高收益资产逐渐稀缺,险资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是大势所趋。而对比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的杠杆并购浪潮来看,中国金融资本对产业资本的进军或许才刚刚开始。

  “目前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一定程度对标到美国上世纪80年代末的发展阶段。经济到了结构转型的时候,低利率下的资产配置荒短期难以改变,‘宝万之争’只是一个开端,2016年金融资本将更加深度地参与资本市场,更多的并购案将会出现。这也标志我国的金融市场在不断走向成熟。”国内某著名私募总裁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如是称。

  金融资本的困局:财富积累+资产配置荒

  “宝万之争”发生于2015年岁末,看似偶然,背后却折射出目前国内的金融资本面临资产配置困局,不断寻找出路,开始转而向产业资本展开围猎。由此拉开了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在资本市场上的厮杀大幕。

  “目前整个实体经济较弱,制造业陷入困境,房地产也不景气,经济进入存量转型的阶段,势必就会出现更多的并购整合。”上述私募总裁认为,“宝万之争”的背后,是中国实体经济到了存量结构转型的阶段,资本市场的功能将更偏向为经济成长提供资金,微观体现到A股市场,则是诸如“宝万之争”这样的并购整合事件。

  实体经济不景气之下,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的居民财富积累却产生了大量的资金,这也成就了保险资金充裕的来源。东方财富Choice金融终端数据显示,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总量25年增长了近89倍,2015年末有望接近150万亿元人民币。而在利率下行的状况下,这些原来涌入传统产业的资金洪水的收益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的)居民财富配置都存在错配,呈现两头重中间轻的状态,流动性差的房地产比重和流动性很强的理财产品、银行存款比重很高,但是风险收益相对均衡的股票、保险类资产比重较低。”在前述私募总裁看来,金融资本进军产业资本更深层次的原动力,来自于中国居民财富积累到达一定程度,但是低利率环境下,财富配置“畸形结构”已经难以持续,出现了财富无处可去的资产配置荒。

  对于手握大量资金的保险公司而言,以往偏好固定收益的投资模式自然也无法满足需求。来自兴业证券的数据显示,2015年1~9月,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和资产总额的增速在20%左右,其中资产总额达到了11.6万亿。但保险公司负债成本高企,以行业龙头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为例,其万能险利率为5%和4.5%,更多的中小保险公司的资金成本则更高。

  上海枫润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明远表示,对于险资等金融资本而言,固定收益类投资收益率水平不断下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下降到2.8%的水平,投资级别的信用债收益率则下降到3.5%的水平,但股票市场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只有不到25倍,相当于4%以上的收益率,超过了信用债的收益率水平。

  “只要上市公司的业绩长期能够持续稳定增长,今后收益率水平还会进一步上升。”他认为。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蒋展进一步分析称,利率市场化后,金融资本想要通过利差挣钱本身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利率下行后,手握大量资金的险资却没有了更好的资产。此时,相对于以前的固定资产收益,当下万科这样的蓝筹股本身分红率和股息率更高,公司本身以及现金流也稳定,宝能自然要寻找逢低吸入的好机会。

  “长期以来险资其实都存在一个问题,下端比较长,像万能险这样的期限是比较长的,投资端是比较短的,所以险资投资蓝筹股是在纠正这个错配问题。”蒋展对记者称。

  A股并购大戏才刚刚开始

  随着“宝万之争”进入白热化,资本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目光已经不再局限于王石等人和宝能系两大敌对方的争斗之上,而更多开始关注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缠斗、融合。“宝万之争”愈演愈烈,而这场大戏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

  除了资产配置荒的阶段性需求一定程度造就了“宝万之争”,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的几名金融人士更多地认为,从美国上世纪80年代末的并购大潮来看,“宝万之争”只是A股市场并购大戏的开端。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经历了持续的扩张时期,并购浪潮迭起。来自广证恒生首席研究官袁季的研究统计显示,这一时期,美国投资银行的大力推动导致杠杆并购数量迅速飙升。敌意收购的价值金额在这一阶段并购价值中却占有较大的比例。其中,敌意收购最活跃的领域是石油、石化、医药和医疗设备、航空以及银行业。例如1981年~1985年,石油天然气行业占并购总价值的21.6%。

  “目前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一定程度对标到(上世纪)80年代,类似的利率环境和并购手段。当时美国通货膨胀降低了负债的实际利率水平,使得债务的实际成本下降,刺激了以高负债为特征的杠杆收购,出现了一波‘敌意收购’的浪潮,‘蛇吞象’并不少见。”蒋展说,中国金融市场此前的敌意收购或杠杆收购正在慢慢增多。和美国上世纪80年代类似的是,这确实和中国目前的利率环境正相关。利率上升,借债成本大,作为理性的机构投资者,险资不会采用杠杆收购,但反之亦然。

  对于宝能系意欲吞下万科,以王石为代表的万科管理层就曾将宝能系的行为联系到美国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有一轮敌意并购潮,敌意并购通常有两个主要特征,一个是事先不跟公司董事会和管理者作良好的沟通;第二个是利用一些杠杆来做收购,博取利益。今天我们遇到的情况和敌意并购潮的表现是一样的。”王石在相关发言中称。

  不过,蒋展认为,目前中国的敌意收购并不多见,并购基金不多,债市也并不发达,“宝万之争”或许是杠杆并购的开端。“中国的债市一旦发展起来,这方面的并购肯定能发展起来。不一定要险资,并购基金也会发展,私募股权基金也会做同样的事情。”她称。

  “类似于‘宝万之争’这样的并购事件会越来越多,资本市场越来越多元化,这也是金融市场不断成熟的一种表现。”国金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李立峰也对记者表达了类似观点。

  “宝万之争”作为金融资本对A股并购的开端,由于一定的名人效应斩获市场无数聚焦,但记者采访发现,该事件也被不少投资人士看作2016年A股市场风格的预演。上述私募总裁就认为,险资作为目前国内资本市场最理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开始青睐有成长性的优质蓝筹资产,将有助于改变A股炒作蔚然成风的不良习惯,展现出中国资本市场走向理性的端倪。

  不只是险资,更多的金融资本也会参与到A股市场当中。

  “保险公司代表一类投资者,之所以以举牌的形式投资,因为保险公司长线资金更多。其他的理财基金也会介入,或许并不一定以举牌的方式,但不妨碍它们认识到蓝筹股的价值。”上述私募总裁认为,2016年,如万科一样市盈率相对较低、成长性较高的地产、金融类股票将更多被金融资本青睐。

  保险资金并不是唯一蠢蠢欲动的金融资本。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称,对于2016年的A股市场,将有20多万亿银行理财产品在资本市场外守候,高达4%以上的收益率回报要求,迫使理财产品一方面降低收益率,另一方面将积极通过委托投资等创新方式,或者通过参与定增、并购等一级半市场,分享A股市场的高收益。

  作者:王娟娟 林倩来源一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