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混业监管 谁主沉浮

  在跨年之夜,央行行长周小川照例奉上了他的新年致辞。除了回顾,这位央行“掌门人”还提到了2016年的4项重点工作,其中就包括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切实防范化解各类金融风险。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普遍重视宏观审慎管理,对金融机构的资本水平等提出逆周期要求,以实现以丰补歉,平滑金融体系波动。而中国央行在研究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管理手段的基础上,于2011年年初正式引入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

  行至2016年,情况则在发生变化。

  MPA来了

  就在周小川发表新年致辞前两天,央行官网发布消息:人民银行从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简称MPA)。

  尽管央行对于此前实施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的历史作用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同时强调MPA体系更为全面、系统。

  据新金融记者了解,MPA体系重点考虑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大方面,通过综合评估加强逆周期调节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

  与MPA体系不同,此前央行一方面通过合意贷款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和投放节奏进行调控,而另一方面通过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督促商业银行调节信贷偏离度和提高经营的稳健性。

  准备金制度的最初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又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央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进而调控货币供应量。一般而言,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金融机构稳健性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央行会对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有关政策参数进行调整,引导金融机构落实好稳健货币政策的要求,保持自身稳健经营,合理适度投放信贷,优化信贷结构。

  但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尤其是央行已经放开存款利率限制的背景下,其缺陷也显现出来了。按照央行的说法,MPA体系下,从以往的关注狭义贷款转向广义信贷,将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等纳入其中,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减少各类腾挪资产、规避信贷调控的做法。在其看来,MPA体系既借鉴国际经验,又考虑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结构调整任务重等现实情况。

  背后考量

  由于对信贷范围的界定更加宽泛,一位不愿具名的银行业分析师对新金融记者表示,MPA体系可以防止银行通过科目腾挪来规避对其贷款投放是否合意的考量。

  事实上,前些年不少银行通过理财业务、票据贴现、同业代付,买入返售等绕过信贷限制,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货币政策的效果,挑战着监管的有效性。

  央行认为,MPA体系的推出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更加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风险,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并适应资产多元化的趋势。

  前述银行业分析师表示,MPA不仅评估金融机构信贷投放量是否合意,还要关注其定价行为。“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拥有良好利率定价能力的银行将得到更多政策倾斜。”他说。

  去年10月,央行宣布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这标志着,我国利率管制基本放开,金融市场主体可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自主协商确定各类金融产品定价。

  新金融记者发现,当时央行曾明确指出,将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定价行为纳入宏观审慎管理,并研究通过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以及差别化存款保险费率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科学合理定价。显然,央行也担心金融机构非理性定价和恶性竞争。

  行政分割

  目前来看,MPA对于商业银行的监管无疑是确定而有力的,但能否将覆盖面扩至券商、保险等还有待观察。

  当下,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金融创新和新的金融业态不断涌现,金融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经营机制发生深刻变化,这对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提出了迫切要求。

  有学者指出,现行分业监管体制与大量涌现的跨业创新不匹配。由于混业经营的不断推进和跨领域金融创新产品日益涌现,现有的监管体系缺乏明确的责任划分、良好的协调机制,分业监管体制造成了中央银行与监管部门,以及监管部门之间的行政分割,出现监管真空、监管冲突和监管重复并存、协调难度加大等问题,形成了监管体系中的潜在风险。

  新金融记者注意到,在探索宏观审慎管理方面,除了推进实施逆周期宏观调控,我国于2013年8月建立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当时的说法,联席会议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成员单位包括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必要时可邀请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参加。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中国人民银行,承担金融监管协调日常工作。对此,央行曾称,这标志着我国金融监管协调工作走向了制度化和规范化。

  尽管目前有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但业界认为,其效果并不明显,组织依然显得松散。在多头监管体制下,分立的监管机构往往只关注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局部稳定,而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累积并不那么十分关心。

  为此,不少专家建议,建立起统一的金融监管委员会,全面统筹协调宏微观审慎监管。而按照早前中央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来看,其提法是: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标准的监管规则,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

  留下的悬念是,未来央行能否借此一统各方?

  新金融记者 韩启

  作者:韩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