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观我
在我们国家,任何节日,包括所有的传统节日和那些“舶来”的节日,若把购物消费的元素剥离出去,究竟还剩下些什么。
这是我在西方国家过的第四个圣诞节。国内的亲朋好友总会在节前热情洋溢地建议我:好好体验、好好享受,毕竟是人家西方的节日。但实际上,对于一个旅居的外国人来说,圣诞节恐怕是一年之中最不自在的日子。
导致这种不自在的一个首要的原因是,在基督教信仰较为普遍的西方国家,圣诞节是一个家庭节日。如同中国的春节一样,西方的父母会期待离开家庭独立生活的儿女在平安夜这晚回来与家人共度,这与在中国所有“洋节”都被过成“购物节”的风格有很大不同。而另一个原因则是,既然圣诞节被首要视为家庭节日,那么即使是诱人的商业利益,往往也需为“家庭价值”让路。于是,至少在我生活的瑞士,从12月25日至1月4日期间,商场纷纷歇业、饭店关门大吉,就连售卖日常用品的超市也将营业时间大为缩短,老板们不求赚钱,纷纷与家人休假去也。
所以,对于没有基督教信仰也不过洋节的外国人来说,圣诞节实在是一年之中较为孤寂的日子,因为这里没有你的家庭,你所需要的社会生活也无法正常持续下去。
不过,在国外度过的这些个孤独的圣诞节,也令我产生了一些关于节日的感触。在如今这样的全球经济体系中,任何节日都不可避免地商品化,过节的人也不可避免地被商品经济的浪潮所裹挟。但在“买买买”的同时,能否足够理智地确保节日原本的文化意义得到充分尊重,却还是有不少认知上的差异。前段时间来日内瓦开会的美国朋友对我感慨,为什么瑞士的大街上都没什么过节的气氛,商场也没什么诱人的打折活动。而我又何尝不感慨,在我自己的国家,任何节日,包括所有的传统节日和那些“舶来”的节日,若把购物消费的元素剥离出去,究竟还剩下些什么。
瑞士本国的朋友也曾饶有兴致地问我,中国的传统节日,比如端午节和中秋节怎么过,我沉吟许久,竟然想不出一套言之有物的描述的方式来,只好说,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庆祝方法,但总体而言这些节日都是一年之中消费最旺盛的日子,是商家们寸土不让的“战场”。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对于不同的节日当然会有不同的庆祝方式,但这些庆祝方式在如今,已不可避免地变得越来越相似。例如,就连颇有味道的“乞巧节”,如今也被包装为全国性的“中式情人节”,这一简单化和商品化的处理,实在是耐人寻味的。
当然,中国和欧洲拥有不同的社会结构,也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两者对于某些问题的看待方式和处理方式存在差异,既是自然而然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但从过节的不同方式来看,还是颇有些值得相互借鉴与自我反思的地方。在经济繁荣发展、人民全方位通过消费来彰显自身权利的当下,让传统节日瞬间回归传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站在一个在欧洲国家度过多个孤独的圣诞节的中国人的立场上,“传统”的某些面向在当代社会的种种“变异”,的确发人深思。
常江(文化学者)
过节,除了消费还应有什么?
-
网站声明:网站内容均为由网友提供,版权归本人所有。任何媒体、互联网站和商业机构不得利用本网站发布的内容进行商业性的原版原式地转载,也不得歪曲和篡改。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单位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