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鹏:中国经济“主动优化”为何引发外界焦虑?

  近期,一些外国朋友开始满脸愁云地谈论中国经济,有的还预言中国经济有可能硬着陆;而离岸人民币市场确实很不平静,国际炒家似乎在寻找每一个可以利用的线索,于是,中国个别经济数据成为他们的抓手。

  近期,一些外国朋友开始满脸愁云地谈论中国经济,有的还预言中国经济有可能硬着陆;而离岸人民币市场确实很不平静,国际炒家似乎在寻找每一个可以利用的线索,于是,中国个别经济数据成为他们的抓手。那么,中国经济究竟出了什么大问题?是不是新添了很多没有想到的绊脚石?会出现系统性风险大爆发吗?

  笔者认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期转入中高速增长期,并且进入结构调整的攻坚期,经济数据喜忧参半并不奇怪。这就好比一个风尘仆仆的赶路人,放慢一点脚步,整理一下装备,是正常的。而且,这个赶路者的体质好,在经过了漫漫长路的历练后,见识也增多了,具备了优化装备、优化道路的能力,是很强的优势。

  1月27日公布的经济数据确实谈不上乐观,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下降2.3%,为多年来首次下降。但我们也要冷静地看到,中国工业企业疲弱,是在全球经济大幅放缓的背景下发生的。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2015年我国GDP增长6.9%,对全球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5%。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相较2014年大幅提高15.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去年增长10.2%,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6%。这些亮点十分难得。

  如果赶路者总是一副风尘仆仆的状态,不但消耗过大,而且会没有时间看风景,没有时间整理装备。该慢一点就慢一点。何况,以中国10万亿美元的体量,现在每增长1%相当于10年前增长2.6%;中国经济现在每年的增长规模相当于瑞士这样一个中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因此,中国经济虽然增长放缓,但其增长率依然是全球的最高的,仍然是全球经济的重要贡献者;并且,中国的中高速增长还将在中长期内得到保持。对中国经济抱以满脸愁云的姿态,是没有必要的。

  如果说过去20多年中,中国经济一直是一个风尘仆仆的赶路者,不管周边经济体、发达体经济有何起伏波动,都能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总是停不下脚步。那是因为,20年前的中国经济规模与其应当承载的国民福祉、与其应当承担的全球责任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必须努力赶超。但因此也有代价。而今,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距成为第一大经济体也为时不远,增速慢下来,是相对的,也是必然的,更是客观需要。

  为了解决经济结构问题,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战略。2016年开始,结构性调整进入攻坚阶段。调整产能结构,调整库存结构,调整杠杆布局,补足制度短板,降低企业和全社会的运行成本,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就相当于一个走了数百里路的赶路者,放慢脚步,用心整理装备,该扔的扔掉,该补充的补充;还可以把道路修缮整葺一番,为后人造福。还要看看风景,想想目标,优化一下道路。这本是一个十分正常且十分负责任的做法,但我们看到,有人却把这种正常的调整完善、转型升级说成“硬着陆”、“难以为继”,甚至说中国经济调整给全球经济带来损害,给全球市场带来波动,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和基本逻辑的。

  2008年肇始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风暴,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的伤害,美联储靠长达4年多的量化宽松,对外转嫁危机,打乱了多个新兴国家的发展进程,也客观上诱发了第二波全球性的经济金融风险。2015年底,美国通过管控加息预期,制造美元升值,并组合军事、外交手段,打压国际石油价格,不仅令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雪上加霜,也危及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发展。此时此刻,世界主要大国应该认真检讨后危机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得失,展现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姿态,为全球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多做实事。个别国家即使因中国综合实力进一步上升而引发焦虑,也应该通过多边合作加以化解,而不应该以唱空、做空他国为着力点、发力点。

  从一个“赶路者”转变为一个“道路优化者”,中国需要以全球视野审视自己。客观说,中国的经济结构存在天然缺陷:一是创新驱动不足,二是资源对外依赖,三是中高端服务业缺失,四是不掌握国际市场的标准、规则、价格的制定权。但同时,中国经济也有天然优势:一是有庞大内需市场,二是产业链条相对齐全,三是人口和人才红利梯次释放,四是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内部回旋余地大。

  综合来看,中国有条件、有能力、有余地应对国际经济增长放缓、国际金融风险加大的挑战,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提振经济,加快结构调整,既实现较高质量的增长,又提升人民福祉,并为全球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为国际合作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

  2012年11月至今,新一轮改革已经持续推进了三年,相关改革举措已经落地,部分早期收获已经显现,包括高端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文化旅游消费等领域已呈现新的增长点和爆发点;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打开区域和国际发展新空间。随着人口户籍改革、城市发展改革、农村土地改革、关键领域价格改革以及行政体制改革、司法改革、社会管理改革等有序推进,改革组合红利将陆续释放,预计2016年乃至整个十三五规划时期,中国经济仍可以保持超过6.5%的增长水平,仍将继续担当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

  无论是从“整理和升级装备”的角度,还是从“优化道路”的角度,发展中国经济,都需要大力加强金融领域的深化改革,要实现银行体系的进一步市场化,要采取多种措施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目前,外界质疑中国整体负债率高达280%,其算法固然不当,但也恰恰督促我们要扩大股权投资市场,扩大基金投资市场。如果到2020年,中国直接融资比重达到30%,同时生产效率提高10%,同时全要素生产率提高10%甚至20%,负债率高的忧虑就可以彻底消除。

  笔者要指出,如果静态观察中国目前的经济困难、经济短板,就很可能形成偏颇、甚至悲观的结论;而如果把中国经济真正视为一个升级中的“赶路人”,视为一个“道路优化者”,并尊重他应有的看风景、整理装备的权利,支持他谋大局、有担当的决定,结论就会截然不同。而且,支持这位“赶路人”和“道路优化者”,并与之同行,最终也会有利于所有国家。

  作者:佚名来源中国经济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