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很多学生对穿越未来没什么兴致,倒是对穿越古代充满热情。我常常心生感慨,人家义无反顾冲向未来,咱这儿却得意洋洋挖古墓;人家兴致勃勃设计未来,咱这儿却念念有词复兴盛世。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继新一次工业革命元年、大数据元年、“互联网+”元年后,2015年又多了一顶“国产科幻片元年”的帽子。这顶帽子从某种意义上是被刘慈欣戴上去的,一来在于他的5部作品即将被搬上银幕,史无前例地掀起中国影视界对于科幻作品的改编浪潮;二来他的经典作品《三体》斩获世界科幻小说大会雨果奖,这一被称作中国科普科幻事业的标志性事件,再次引发公众对于科幻作品的关注。有人甚至预言,中国将迎来科普科幻创作发展的春天。
一部部美国科幻文学作品和电影让很多中国读者和观众一再惊叹,于是也不由得对中国科幻作品千呼万唤,终于要迎来中国科幻创作的春天,也许应该算是一桩激动人心的大事。然而,中国科幻阅读的春天在哪里?
科幻阅读的主要读者是青少年,或者说是中小学生,可是,令人无奈的事实却明摆着,中小学沉重的课业负担也不容许学生有时间接触科幻,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太“现实”了,学生甚至没多少机会接触能激发想象力的科技新知识,因为考试用不着。
走出课堂大多数学生与科幻也有很远的距离。本来学生的课外时间就不丰富,很多中小学生要么被关进课业辅导班,要么被家长赶进各种功利性的美术、音乐、体育什么的培训班,进博物馆、科技馆的都寥寥无几。即使城市学校也出于安全原因,害怕组织学生集体去科技馆。对科幻故事,我曾听到一些家长说,那有什么用?那可怕的事不用小孩子操心,而是科学家们的事,是政府的事。恐惧,让一心望子成龙的家长这个时候忘记了,自己孩子未来也可能成为科学家或者政府官员。
我在小县城和乡村都做过简单的调查,中小学生很少看科幻电影,在家上网也不看。有孩子说,网上电影全是外语,听不懂,得看字幕,而字幕也太多搞不明白。是啊,能听得懂的国产科幻电影少得可怜,也没有什么影响,基本可以被忽略。孩子们只有外国科幻电影可以选择,却又不太容易看明白,其结果是干脆不看。学生们对科幻小说更陌生,同样是外国的不看,中国的太少。儿童文学方面的杂志上也难得读到科幻作品,中国科幻作家屈指可数,那些编辑对科幻恐怕也缺乏足够的热情。青少年阅读被功利化了,没人读科幻,也就是没市场,没需求,供过于求的事,作家也承受不了啊。
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科技新知识的中小学生无法领略科技日新月异的神奇,也无法理解很多科技词汇,就觉得科幻“高深”了些。当他们远离科幻的时候,就容易被粗浅的玄幻所吸引。我在县城一家售租兼营的小书店里一本科幻作品都没看到,连刚刚获得“雨果奖”的《三体》都没有。而印制粗糙内容庞杂的玄幻小说却有满满两架,还都快被翻破了。跟一些中学生交流,我发现他们对科幻一无所知,对玄幻却如数家珍,也很喜欢玄幻类影视剧,难怪国产玄幻电影拍了那么多。我们的很多学生对穿越未来没什么兴致,倒是对穿越古代充满热情。我常常心生感慨,人家义无反顾冲向未来,咱这儿却得意洋洋挖古墓;人家兴致勃勃设计未来,咱这儿却念念有词复兴盛世。
跟科幻如此陌生,甚至不会仰望星空,让幻想飞一会儿,而终日埋头于课本和作业,这样的少年生活还有什么趣味?他们会拥有自己想象而构建的奇妙美好的未来生活吗?有人不在乎,“车到山前必有路”,但从来没有看到的路,总在茫茫大雾中的未来,难免叫人不放心。未来,在我们的孩子迷茫的眼里愈加渺茫。多年来我经常看到学生想象未来的作文中照搬今天父母的生活,不仅丝毫不科幻,连稚气天真的幻想都没踪影了。你给他们讲科幻故事,他们竟然回你几句“不是真的,瞎编的,骗人的”,对古代神话故事干脆来一句“哄小孩子的”。小小年纪,“现实”到这般地步,叫人不能不感到悲哀。我跟一些同行交流,发现这甚至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学生们想象不出一个跟今天完全不同的未来。科幻阅读的春天没有到来之前,科幻创作缺少受众,前景也很难令人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