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谁的城市?城市的面貌在每一次“翻天覆地变化”之前,是否应该更谨慎,有更多公共的讨论,以及决策的谦逊?

日前,湖南长沙麓山路湖南大学、湖南师大沿线道路两旁的192株香樟树被“砍伐”,当地媒体援引地方园林部门说法证实,树木“移栽”与地铁建设有关,且出示了许可证。昨日,湖南大学校友、前媒体人刘长致信长沙有关部门,提出五个问题和六点建议,对“仅仅因为一条地铁,就轻易破坏这一自然与文化传统形成的独特景观”表达疑问,呼吁“在自然与传统面前,公权力应有敬畏”。
因为修建地铁或者其他笼统的城市建设发展需要而砍掉(很多时候还有一种说法叫“移栽”)大量树木,这样的事已经不止一次发生。2011年,南京也曾因地铁建设原因而“移栽”众多历史悠久的法国梧桐,一度激起轩然大波。用“砍树+城市名”进行检索会发现,城市的树木在这些年来所遭遇、面对的,显然不仅是个别主政者的灵机一动,亦或者随手一指。
说起来,一座城市的建筑、树木乃至各种自然人文景观,从其出现在城市的街道开始,就很难简单地再将其视为孤立的存在。随着时间与记忆的累积,附加其上的城市记忆便有了更多具象化的载体,就比如这岳麓山下的大学校园。很难说几百棵树对一座城市意味着什么,更何况地方政府部门还承诺只是“移栽”,“等有需要的时候会再移栽回来”(尽管前车之鉴的数据中,南京“移栽”法国梧桐的存活率不到18%),看起来并没有太大问题。但数以百计的树木被移走,曾经可以为行人、学子遮凉的树阴不再,其背后却是非常严肃的城市建设与公共参与问题。
看当地媒体报道,即便是住在附近的市民,也是看到大量树木“被砍”才知道所谓“移栽”的事,可惜、遗憾、不解,这是听闻“胸径最大的有70厘米”的树木被移走,普通市民诉诸媒体的心情描述。这样一次大动干戈的城市树木“移栽”作业,事前是否经过了起码的公共讨论和城市决策程序?公民致信市长的疑问由此开始,从附近住户的惊愕反应看,确实也问题不小。担忧者认为,这次“移栽”是在对“省会城市高校区主干道两侧景观进行根本性改变”,已经属于政府的重大决策。但事实上,重大决策的定义、范围不清,已经不仅是长沙一地在诸多城市公共问题上的症结所在。
要不要征求市民意见,市民是否有及时的知情、表达和参与的权利,予取予夺,都在信手之间。一座又一座城市因为树木、建筑乃至涨价等诸多问题,反复经历公共议政的考验,却又很难见到政府依法行政的制度性长进。有关部门要涨价,哪怕组织听证会,也会不出意料地听取涨声一片;换个主政者,就想换个树种种,或者想让城市在自己手中短短几年就发生所谓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是谁的城市?城市的面貌在每一次“翻天覆地变化”之前,是否应该更谨慎,有更多公共的讨论,以及决策的谦逊?上次的南京梧桐低存活率是否有人因此被追责?或者再退一步,当有公民写信想跟市长谈谈时,市长能否真的抽时间“坐下来,谈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