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这场会议将决定战后的国际金融体系格局。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美国财政部长助理怀特给出了各自的计划。虽然凯恩斯的国际声望远超后者,但形势比人强,英美两国相差悬殊的实力,决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必然是以美元为中心。
二战之后的国际金融体系,似乎一直是美国在唱主角,顶多再加上英国作为配角。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法国人也提出了周密的计划。不过,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似乎缺乏法兰西的艺术气息。
但是,为什么20世纪6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加速崩溃?为什么特别提款权叫做“提款权”——这个不伦不类的名字?要想回答这些问题、理解现今的国际金融体系,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的“法国计划”。
不得不说,法国的这个计划充满了艺术气息。
为了准备这个计划,1943年,戴高乐在伦敦召集了一批专家作为外援。以此为基础,在法国财政部的支持下,戴高乐的经济顾问Hervé Alphand和法国布雷顿森林会议代表Jacques-André Istel提出了《关于国际货币关系的建议》的“法国计划”。
与“凯恩斯计划”和“怀特计划”相比,“法国计划”有很多不同,但其最大特点在于:更加强调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相反,“凯恩斯计划”和“怀特计划”都并未将黄金置于最核心位置:凯恩斯更多强调国际货币“班柯”(bancor),指出国际社会需要这个国际货币工具,以使各国免于采取措施来阻碍国际收支交易和双边清算;怀特则借机提升美元地位,在他眼中,黄金只不过是美元与其他国家货币的联系纽带,美元才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中枢。
然而法国计划认为,黄金仍应是未来的国际货币,国际货币体系应当回归国际金本位制。但是法国的计划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浪漫主义,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法国计划”并不打算一步就回到国际金本位,而是提出先建立一个较为松散的金本位制:
第一,各国货币实施固定汇率,只有经过各国磋商才可以改变汇价。这一点,其实和美国计划的“双挂钩体系”具有一致的成分,也就是黄金与美元挂钩,同时其他货币汇率与美元挂钩。但是法国计划更强加调,应该由黄金作为各国的国际储备资产和国际结算手段,而不是美元。
第二,各国可以持有其他成员国货币,并使用其进行国际交易和支付,以充实国际流动性。一国持有的外币可以用来进行国际收支结算,例如购买该国商品与服务、支付利息红利等等,同时也可以将所借外币出售给其他成员国。
第三,为避免A国持有B国货币出现汇率风险,B国需要向A国提供一定比例的抵押物,比如黄金、外国票据、大宗商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如果该国货币出现贬值,抵押物就需要相应地增加。而且,各国相互持有货币的规模还应该具有上限,以进一步控制风险。
法国人认为,这个方案介于金汇兑本位制和金块本位制之间,是一种折中的金本位制。一方面,国家之间可以相互持有对方货币,而且不用担心像金汇兑本位制那样遭受货币贬值损失;另一方面,各国具有一定的外币使用空间,而不像金块本位制下完全排除外汇资产的使用。因此,这一机制既可以享受金本位所带来的严格性,同时又不失灵活。
法国为什么会有上述考虑呢?
1931年之后,英、美先后放弃了金本位制,随后两者货币大幅贬值,这令依然坚守金本位制的法国吃了大亏。为此在1936年,法国提议三国达成协议,以稳定法郎、美元、英镑之间的汇率。如法国所愿,三国最终就此达成一致,此举终结了各国货币竞相贬值的局面。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法国计划”关于全球层面固定汇率的提议,实际上正是希望将三国稳定汇率的做法进行全面推广。
1939年12月,为对抗德国,英、法签署了货币和金融协议,以稳定两国货币汇率,为战争期间两国贸易提供融资。协议规定:法郎与英镑保持固定汇率,法国持有的英镑可以在英镑区自由使用,而英国持有的法郎也能在法郎区自由使用,这促进了英法两国间贸易。而战后的“法国计划”建议——可以持有其他成员国货币、充实国际流动性,这实际上也是对英法经验的一个推广。
然而,1939年英法之间的货币和金融协议规定,双边的货币支持是无限额的。但战后的“法国计划”制定者认为,1939年的协议只是战争时期的权宜之计,在和平时期可能会有风险。因此,新货币体系下参与国之间的外汇获取额度应该有规模限制。这一上限要与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相一致。
然并卵,“法国计划”并未得到实施,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确立了“美元-黄金”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尤其是以下两个方面,更是令法国深感失望。其一,法国认为各国(至少是主要工业大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应该平等,例如其建议的固定汇率体系,是以各国之间相互协商为基础的多边汇率关系,而实际上,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安排。第二,将各国外汇资产作为国际流动性补充的想法,也没有实现,在此基础上的外汇资产担保、抵押机制等等也都成为幻想。
很自然地,法国对战后的货币体系存在不满,这为其后来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行动埋下了伏笔。美国货币历史学家博尔多(Michael Bordo)指出,1965年至1968年期间,法国蓄意将其美元储备转化为黄金,这对布雷顿森林体系造成了致命打击,而这一政策与法国在两次大战期间的政策、以及1943年“法国计划”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期间,法国也未放弃提升黄金地位的努力。20世纪60年代,面对国际储备资产不足的困境,法国经济学家Jacques Rueff提出,应该提高黄金价格(同时也是让美元对黄金贬值),从而满足日益增长的全球储备资产需求。而在特别提款权创立的过程中,法国更是坚持以“提款权”而不是“储备单位”来命名新的储备资产,因为其担心“新货币”有损、甚至会代替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这才有了“特别提款权”——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名字。
尽管愿望没有实现,但是法国却深知如何利用黄金来对国际货币体系施加影响。法国媒体曾指出,戴高乐总统应该时刻准备亮出持有的大量美元这张外交王牌,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对其施压。这不得不令美国格外重视。也正是基于此,博尔多曾不无惋惜的指出,由于法国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搅动作用,黄金-美元本位在20世纪70年代最终陷入了崩溃,黄金最终走上了非货币化的道路——法国也因此失去了影响国际货币体系的一个抓手。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失去一个没有用的抓手,似乎也不是一件那么糟糕的事。
参考文献:
J. Keith Horsefiel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1945-1965: Twenty Years of InternationalMonetary Cooperation, Vol. III: Document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ashington, D.C.1969.
Michael D. Bordo, Dominique Simard, Eugene White. France and the Bretton Wood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1960 to 1968. NBERWorking Paper No. 4642, February 1994.
-----
您正在关注“三个学术民工”第2期工程:本专栏关注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金融问题,由徐奇渊、杨盼盼、熊爱宗倒班为您特供。
三个学术民工︱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法兰西艺术气息
-
网站声明:网站内容均为由网友提供,版权归本人所有。任何媒体、互联网站和商业机构不得利用本网站发布的内容进行商业性的原版原式地转载,也不得歪曲和篡改。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单位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