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中国语”谈交流,岂非儿戏?

  “伪中国语”谈交流,岂非儿戏?

  文/孙伟

  最近,一种名为“伪中国语”的交流方式在日本流行,完全不懂中文的日本网友用日语中的汉字聊天。这甚至也红到中国,因为中国网友也能猜出大概意思。台湾“中央社”19日说,这无意间开创了中日民间交流的新局面。(2月20日 中国经济网)

  文化的交流,虽然必定会用文字来承载,但是语言的作用也无可替代,至少在这个时代,即便是通过一些同声同译的设备软件等等去沟通,也会在代价上打折扣。汉语言博大精深,蕴意丰富,试想通过一些文字中的只言片语去了解,有些草率,更会迈入“邯郸学步”的误区。

  中日两国地缘性邻近,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有经济文化间的交流。尤其是唐朝以来,汉字东传日本 ,日本民族吸收了汉字的文化给养,开始了自己的文字之旅,汉字的日本文字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音读、 训读的成立阶段 ,万叶假名阶段 ,片假名、 平假名阶段 ,汉字假名混写阶段。直到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文字改革,1949 年公布的 《当用汉字字体表》,其目的就在于简化字形 ,其中有简体字774 个 ,正式确立了简体字的地位。1981 年 《常用汉字表》 中简体字就达 800 多个。 从使用数目中看,汉字在日语里的确占有很强的地位,甚至因为现今网络的发达,逆推了一种“伪中国语”在日本的流行趋势,甚至有媒体报道,完全不懂中文的日本网友用日语中的汉字聊天。让人搞不懂的是,懂日语的日本人用生涩的汉字语言掐头去尾的聊天,难道只是图的新鲜和好奇?说道起红到中国,更是言之过早,即便是国人能够通过里面的只言片字的汉字去猜个大概意思,又有何用?交流如果都是通过这样的半生不熟文字去表达,保不齐又能出现多少笑话?

  文化间的交流,向来是很严肃的事情。不能通过一些社会现象去起哄一些事情的愿想,这是对文化本身的一种不尊重。随着全球经济交往的日渐紧密,各国的文化输入和输出也在不断变化,完成双方文字和语言的融通,这是一项系统工作,而不是凭着一股网络风去触及根本性障碍问题的解决。“伪中国语”或许只是日本年轻朋友之间交流的一种新的语言风格,但注定不会为正统间的文字去做什么推广,对于国内网民们的“红”而言,或许好奇而已,毕竟,对于不通日语的人们来讲,能从一些日语夹带汉字来猜意思也是一件消闲的事情,但这些显然离促进民间交流的新局面还相差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