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亡的互联网停车项目近90%,难道要步上门洗车后尘

互联网停车项目经历了2015年的繁荣发展期,但这并不代表这一领域便可以就此高枕无忧,更危险的是,目前的停车创业似乎在重蹈2015年纷纷倒下的上门洗车的路辙。居高不下的运营成本与模糊不清的市场盈利逻辑,这无疑是众多停车创业者们的“走钢丝”之举。

一、百家互联网停车创业公司,还剩几家?

在2015年8月份,亿欧网曾发布《百家“互联网+停车”大横评》一文,文章中作者将调研到的100家互联网+停车公司进行了盘点与相关数据分析,截止目前,这100家创业公司中仅有百分之十左右的企业拿到了融资,还在资本寒潮期里过冬,其余公司几乎默默的销声匿迹,或转型或关闭或被兼并、收购,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资金链断裂,业务难以维系。

2015年的上门洗车先后经历了“乘势而起”与“尸横遍野”两极现象,最终to VC的项目被资本市场宣判死刑,除了资本寒冬是其导火索之外,还有上门洗车本身难以突破的行业瓶颈。停车服务看似很细分很准确的汽车消费入口,但是因为前期资本市场的燥热与企业市场操控的偏失,让原本前景大好的停车创业开始偏离了正常的行进轨道,走向了不归路。

二、上门洗车几近全军覆灭的原因

说及上门洗车的纷纷倒下,这是老生常谈,究其倒下的根本原因有几点:

1、 以高频低客单价导向低频高客单价的空想模式;

2、通过疯狂烧钱补贴方式,以期增加用户粘性;

3、没看清楚盈利模式的to VC套环;

4、ARPU值低;

5、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6、服务无标准,质量无保证。

三、上门洗车与停车服务同命运的判断

在亿欧网往期文章《用一颗初心,冷静看汽车后市场创业》中提到,后市场上门服务的主要失败原因便是丧失了价值本源,缺乏价值竞争力。不同于上门服务的互联网停车创业,也在垂涎7千亿的后市场TAM, 2015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1.6亿辆规模,市场蛋糕足够大。

上门洗车与停车服务虽处在不同细分领域并且操作模式也不一样,事实上,两者在商业模式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处:1、切入高频汽车消费,预期朝低频高利润环节方向转型;2、设想预付费模式,欲建立资金池,涉及汽车金融;3、欲提高用户ARPU值;4、前期运营基本靠刷订单流水量,吸引VC,而自我造血能力有限。

上门洗车服务解决的是用户在洗车的便捷性问题,“懒人经济”在推动;对于停车服务用户在乎的是实时有效的便捷、优惠的停车消费服务,让用户体验到“停车应用=停车”便可以。应需求而生的服务,受市场欢迎毋庸置疑,一旦用户觉得新服务模式比传统模式下的停车更为麻烦时,便难以再次唤醒其对产品的重复使用率。

总之,上门洗车没有让用户体验得到优化而且企业运作成本在快速增长,严重考验企业的融资能力与资金储备。停车服务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三点:1、资金储备;2、运营成本;3、线下资源整合能力。

四、互联网停车创业项目现状

可以明确的是,停车是要比洗车更为高频的服务,并且想象空间要更大。停车对于众多车主来说是已经到了“痛心疾首”的地步,是城市出行中与交通拥堵并存的大痛点,一二线城市尤为显著,车主为寻车位驱车转悠半个多小时也找不见位置泊车的情况几乎频频发生。

以下是《百家“互联网+停车”大横评》中,涉及互联网停车创业的百家公司地区分布:

2015年8月百家停车创业公司地区分布

以北上深广为代表的一线城市集中的互联网停车创业公司居多,说明了一线城市停车问题尤为严重。依据艾瑞2015年11月3日发布的《“互联网+”城市智慧停车指数》显示,北上深广死地的平均停车泊位缺口率为76.3%,每城至少有超过200万的车辆无正规车位可停。其中,停车泊位并没有得到合理利用的占到了44.6%,只有7%智慧停车场可以有效解决部分泊车问题。

根据亿欧网副主编郭广关于停车模式分类文章中曾提到,当下的停车平台中,业务模式大体可归纳为三类:

1、代客泊车;

2、停车硬件设备供应商的市场布局;

3、通过移动应用平台聚合线下停车场所。

下图是《百家“互联网+停车”大横评》中百家涉及互联网停车创业公司的主营业务分布:

2015年8月百家互联网停车创业公司业务分布

那么,目前停车场供给侧资源重要集中在哪里?

1、 车主私人停车位,集中在小区;

2、 公共停车场,政府所有;

3、 民营承包的商业停车场,集中在酒店、商城、餐娱等商业消费区域;

4、 路边停车位,由地方政府市政经营管理或者外包给车位租赁公司等。

这些停车资源的共同特征是:每个经营方都有自己的利益环节,并且相关分散、无标准。对于广大互联网停车创业者来说,在其资源整合能力方面有着严峻考验。停车创业还有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停车系统布局的覆盖率,由于各方利益牵扯使得创业团队在地推时特别费劲,成本节节升高,可能通过几个月的努力下来,只整合力很小一篇区域的停车场资源,相应的用户也不会为如此小众的停车应用买单。

随着地推资源整合工作的推进,企业投入的成本越来越大,为获取融资疯狂刷流水,使得原本不健康的体系更加雪上加霜,久而久之,在自身无造血能力的情况下,资金链断掉,企业只能死掉。

五、目前互联网停车创业的玩家

面对巨大的停车市场缺口,而且市场没有统一的进入标准,创业门槛较低,不太注重专业经验,使得大量创业者一拥而入,良莠不齐自然成为显著现象。

当下互联网停车创业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1、 从事传统的停车设备生产销售的供应商;

2、 新兴互联网轻资产创业企业。

这两类企业,从事传统停车硬件设备(如地锁、感应闸道)生产供应商,可以结合销售停车产品的渠道优势,快速整合一部分偏于正规的大型停车场,有B端服务能力。同时其拥有研发能力,在市场运作中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生产、升级配套的互联网停车硬件设备,提高停车场信息化、智能化。问题在于,各家供应商不同,故而停车服务平台不同,不利于市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同行间有恶性竞争的潜在威胁。

新兴的轻资产互联网创业公司,大部分是通过to VC的方式,有了资金后,以点到线至面的拓展业务和占领市场,较为灵活,创新力比较足,有足够大的想象空间,产品有切入后市场的先天优势。但是,资源整合能力差,产品服务覆盖率太低,推进慢,运作资金大。

两者共同的问题是:难以形成停车服务规模化,覆盖率低,平台信息化水平低、智能停车模型不健全。

总而言之,互联网停车创业当下的境遇我们似曾相识,是因为烧钱的老路子让绝大部分创业企业市场操作能力逐渐丧失,市场运作逐渐失控。如今资本市场回归冷静,停车市场需要“新陈代谢”,“不合格”的产品与服务将会被淘汰,死亡规模堪比上门洗车,当然不会像上门洗车那样惨,毕竟有一些企业逐渐找对了节奏,在市场认知方面较为理性和睿智,在跳出资本怪圈。

2015年8月,发改委下属停车相关的七大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这也为停车创业者带来了一些声音,在今后关于停车信息等数据壁垒将会逐渐打通,效率会更高,停车难的问题也会得到有效解决。

本文作者杨永平,亿欧网专栏作者;微信:y2p-yang(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务”方便备注);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网”;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5

5

10

20

50

80

100

其它金额

任意赏:

扫码给TA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