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用权力压迫学生,学生也就学会了把权力作为手段。
五年级的文文最近很委屈,“组长每天都记我的名字,哪怕我只是扭头看了一眼其他同学,她也把我记上说我破坏纪律,我表现好的时候她一次也不记”。
文文是班干部,负责维持班里整体纪律,每天都要向班主任反映班级的整体情况。一次音乐课,文文所在组的小组长违反纪律被音乐老师批评了,文文如实告诉了班主任。从此之后,这个小组长记录的组长日记里几乎都是文文的“违纪”问题。
小学里腐败让心惊肉跳
成人拥有了权力如果不能很好把控将可能迷失自己,甚至走向犯罪。孩子的世界里如果没有正确的引领,权力可能会变成互相伤害。“时间久了孩子们会价值观混乱,消逝人的精神。”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说。
社会风气变化不可怕,影响孩子的是微环境
一些人认为,孩子的世界里出现的这种类似成人世界中的“腐败”现象,归根结底是社会风气不好造成的。
“对孩子来说,微环境最重要,而且年龄越小的孩子微环境就越重要。”孙云晓指出,社会的变化并不可怕,重要的是父母老师这些“重要他人”如何对孩子进行解释。
不少家长觉得,现在的社会很复杂,不让孩子早些明白“社会的险恶”,将来到社会上一定会吃亏。
孙云晓说,我们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一定会是有些方面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了,有些方面向坏的方向发展。有人说转型期的特点是“天使和魔鬼并行”的,让人产生“晕眩感”。所以,一些消极事件的发生会让人对社会整体都产生消极判断。
成年人如果在这种“眩晕”状况下向孩子解释社会,“往往给孩子虚假和极端的解释”,而不是科学的积极的解释,这样孩子形成了一种消极的解释风格,长大以后看什么都不顺眼。
“面对未成年人,大人给孩子解释世界的时候一个核心思想是‘儿童优先’,怎么对儿童发展成长有利就应该怎么做。”孙云晓说。
其实,成年人向孩子进行积极的解释,不仅有助于孩子对社会形成积极的认识,关键是能形成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力量,是他们将来与遇到的更多消极事件进行抗衡的力量。”孙云晓说。
怎样做?引导孩子正确对待金钱
记者了解到,剧中陈海的儿子“小皮球”陈东“就读”的学校,正是南京的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南校区。校长侯俊东透露,去年3月,剧组找到了学校,想在这里取景,还邀请部分师生和家长参与演出。“我们经过慎重研究,认为《人民的名义》题材很好,是一部弘扬主旋律的正剧,就同意了。”
侯俊东说,就他自己从事小学教育20多年经验,诸如“花15元买替补队员”“学习委员一学期挣600多元”这些极端情况可以说不存在。
南京长江路小学老师赵昌竹也表示,其实在小学阶段,大部分孩子对待金钱的观念是很单纯的,学校大队部隔三岔五就会收到拾金不昧的孩子上交的钱,最多有几百块的。“我也了解过,顶多是一群孩子会交换一些小玩具、明信片等等小玩意儿。”赵昌竹说,小学生对金钱或理财会有好奇,需要家长和学校积极引导。
要钱才能办成事,在现实中到底存在吗?记者随机采访了南京小行小学、光华中街小学、南理工实验小学等的近20名小学生,得到了极其一致的回答——不存在!孩子们都说,不会用零花钱去“行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