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好的韩国电影,不看绝对会是遗憾!

“光州事件”,又名光州民主化运动。这场民众自发的要求民主的活动发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韩国光州,当时的韩国正处在连续不断地军事政变之中,随着总统朴正熙被杀,具有极强政治野心的金斗焕强势登上韩国的政治舞台,他实行的军事独裁统治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不满。

这场民间自发的抗议政府独裁统治的浪潮从1979年末开始发酵,直到1980年五月金斗焕发布戒严令后达到顶峰,当时的政府当局发布了一系列禁止民间发起集会和政治运动的条款,并抓捕了以金大中为首的民主运动领袖和诸多的抗议学生,政府的高压政策使得本就心存不满的民众进一步被激怒了。

终于,在1980年的5月18-27号之间,政府与学生及社会各界民主人士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韩国民主运动的大本营光州有不计其数的群众惨遭政府军的杀害。这场长达数天的冲突最终以光州市民成功的向全国人民揭露政府军在光州展开血腥屠杀的事实而告终,光州市民的勇敢抗争成功的撕下了独裁政府的虚伪假面,并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独裁政府的倒台以及韩国民主政治时代的到来。

2017年,时隔光州事件发生37周年,由韩国导演张勋指导,宋康昊,托马斯.克莱舒曼,柳俊烈主演,根据用摄影机记录下当年光州事件的德国驻日记者尤尔根·辛兹佩特出版的《蓝色眼睛的目击者》一书改编的电影《出租车司机》在韩国上映。

该片一经上映就在韩国引发了热烈的观影狂潮,影片自上映后一个月始终霸占着院线电影票房的榜首,截至该片上映的二十天累计票房已经达到八百多亿韩元,累计观影人次达到一千多万。不仅在国内好评如潮,在美国烂番茄评分网站和国内的豆瓣电影上,本片也都有着高达91%的新鲜度和高达9.0的豆瓣评分。

作为一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导演没有妄图用短短120分钟去讲清整个光州事件的来龙去脉,而是选择用一个出租车司机作为主的视点人物去切入故事,细腻的情感和充满人文关怀的反思使得本片拥有了不同于以往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质感。导演没有直接将观众投入到光州事件之中,而是从司机的日常生活讲起,通过广播和电视等介质偶尔插入的有关光州事件的新闻很好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也很好的设置了影片的悬念,这样一个丝毫不关心政治局势的人如何最后与整个事件勾连上,这一切都勾起了观众的好奇心。

很多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经常容易陷入只顾着讲述事件,而忽略了人物的塑造和价值观的传达,比如去年由本.阿弗莱克执导的那部《夜色人生》,那本是一部有望打造成新的史诗的黑帮电影,但也许是导演受制于真实历史人物的故事背景,而使得整部电影变成了流水账,不断插入的旁白只为能够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而忽略了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设计。

回到《出租车司机》,由宋康昊饰演的司机金师傅作为影片绝对的第一主角,从一开始对时政的漠不关心,到后来看到军队暴力镇压和屠杀普通市民的惨剧后的英勇救援,观众能够很清晰的看到这个角色的人物弧光和转变过程。导演很清楚的明白生逢于那样一个乱世,一个简单的伟光正的人物是无法令观众信服的,金师傅绝不是一个单薄的正面人物,他也有自己的挣扎和纠结。

为了让亡妻留给自己的孩子过上好日子,他拼命的赚着钱,斤斤计较和自私自利之下其实是一个温柔的慈父。在金师傅和德国记者前往光州之前,导演用了相当长的篇幅为观众呈现了金师傅的生活和现状,他对于家的执念和内心中抱有的正义和善良都为他最后的平民变英雄的光辉事迹做了铺垫。

宋康昊的诠释无疑赋予了这个传奇司机更多的真实感和可信度,作为韩国最成功的男演员之一,饼子叔的每一部电影上映时都会引起一阵观影热潮,从世纪之初的《生死谍变》到真实事件改编的《杀人回忆》和《辩护人》,

再到这两年的《思悼》,他所饰演的每一个角色都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出租车司机》中,饼子叔把这个小市民的形象表演的十分到位,每一次纠结和抉择,眉宇间吐露出的微表情,都能让观众感觉到角色内心的挣扎。

尤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影片的高潮前的一个段落,金司机把记者独自留在了光州,自己一人开车准备回首尔,他此时已经完全脱离了危险,但是当他想到那些被政府军无辜残杀的市民和学生以及真相被政府无情的篡改和隐瞒时,他内心中的正义之火还是最终点燃了。

那一段的表演导演采用了固定长镜头的拍摄方法,观众的目光始终锁定在金司机的表情上,虽然没有太大的肢体动作,也没有什么台词,但是饼子叔却把这一刻角色的痛苦和纠结展现了淋漓尽致,是为了小家而对那么多人视而不见,还是放手一搏还历史一个真相。当他最终做出掉头回光州的决定时,观众丝毫不会觉得角色的转变突兀,反而会十分的认同角色,这一方面是导演前面铺垫的到位,另一方面也是饼子叔这一段的表演令人打从心底的信服和接受。

除了宋康昊饰演的金师傅以外,由托马斯.克莱舒曼饰演的彼得以及曾出演《请回答1988》中正焕的柳俊烈在片中扮演的学生栽植也都有着很多亮眼的表现。作为以真实中《蓝色眼睛的目击者》的作者为原型人物创作的德国记者彼得,他始终秉持着一个记者应该坚持的操守,真实的记录着光州事件中发生的一次次血腥的屠杀。一次次深陷险境,又一次次绝处逢生,托马斯将彼得的冷静和勇敢表现的淋漓尽致,即使可能随时有生命危险,也依然要坚持拍摄,这不仅仅是记者的职业使然,更是作为一个人所秉信着正义的信条支撑着他一直坚守在第一线。

栽植作为片中的学生代表,有着单纯正直的品质,他就像大多数投身于民主运动的学生一样,无法容忍政府的肆意妄为,为了心中的正义抗争着,他们也许力量微薄,但是也不能因此就无所作为。在笔者看来,栽植其实就是那些在光州事件中被杀死的学生们的一种集体投射对象,他们代表的是一个国家仍存有的希望和光亮,也许这个国家一时会被阴霾笼罩,但是只要始终心向光明,就终会有突破黑暗的一天,即使要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

为了更好地还原当时民主运动的混乱和危机四伏,导演在片中大量的采用了手持摄影的拍摄方式,带有呼吸感的镜头配合着烟气环绕的环境,使得观众可以最大程度的感受当时情景的紧张感。偶尔插入的由彼得的摄影机拍下的带有胶片质感的画面,更是赋予了影片一种真实的质感。在环境的展示和烘托中,导演大量的使用了带纵深的大景别的镜头,一眼望不到头的街道,四下无人,只有数不清的标语和垃圾,凄凉萧条之感由生,这一切都从侧面展现了在军队武装镇压下的光州是如何的破败和悲惨。

在构图的设计上,有一个镜头令人印象深刻,那是在金师傅准备带着记者逃离光州之时,金师傅心中还惦记着那些被军人打的受重伤的人们,他把车停在道路中间,前景是犹豫不决的金师傅,后景则是带有很强纵深感的街道,街道的尽头是浓浓的烟雾,这个镜头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看不见尽头的街道,正如此时金师傅混沌纠结的内心,令人记忆犹新。

对于军队屠杀平民的戏份,导演没有采用回避或是隐性的方式呈现,而是直接而又不加掩饰的展现在了观众面前,血浆四溅的街道和数不清的平民尸体,平日里风和日丽的光州在此时仿如人间炼狱一般,几个大俯拍的全景镜头之下,军队无情的屠杀令人咋舌。

导演有意不让观众看到屠杀平民的军人们的模样,冰冷面具下的面孔在此时不再重要,他们不过是没有人情味的杀人机器。对于屠杀戏码的拍摄,观众可以看出导演不是在单纯的重复血腥暴力的场景,而是有意的做出讽刺和反思的意味,不断切入的彼得用摄影机记录下的画面代表着现代人批判的目光,记录下的残酷影像终会让屠杀者付出代价,

而脸谱化的士兵,更是充满了对杀人者的讽刺和鄙夷,相比之下,某国内爆款军事大片里无意义的屠杀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了呢?对生命的敬畏应该是作为一个导演最基本的素养,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再花哨的镜头设计也终归显得不那么有人情味。

影片的尾声,插入了一段现实中那个拍下了光州事件的记者的采访影像,这个伟大的德国人已于16年去世,但是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年,他还在寻找着那个当年陪他一切穿越封锁线的司机“金四福”。原来当年,记者本想要金司机的手机号以备以后可以联系,但是金司机却给了他一个假的号码,时隔三十多年,记者仍然想念着那个记者。在看到那段影像的瞬间,笔者的眼眶顷刻间就湿润了,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当光影的魔术照进现实,那种虚实交错间产生的奇妙效果,令人感动。

过去的伤痛,是要一味的遮掩和闭口不谈,还是揭开伤疤直面过去?没有对于历史和错误的反思,就不会有未来的发展和进步,很多事情不提并非人们心里就不去想。韩国电影对于政府和现实中不良现象的反思和批判令人敬佩,那些成为现象级的韩国电影无不都是具有深刻的社会和人文深度的作品,更加多元和开放的舆论和社会氛围,一定会更有利于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相信有一天我们也能拍出这样具有深刻的反思批判精神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