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眼里的韩昌力,年轻时期有股阿尔·帕西诺的神韵——那个《教父》系列中表情深邃的银幕影帝。如今已近耳顺之年的他,鬓角擦染秋霜,气宇不减当年,更透露出学者的儒雅与风范。而一开口,言说的皆关乎艺术,让听者一窥其后广阔的人生。他将自己的知识、热情和创造力毫不保留地投入到对世界的理解中,画面里有着文字无法穷尽的真意,于是古老的命题也随之蔓延出新的生机。
在动韵中探寻本质
造山山宏,造水水灵。一根线,波折起伏,勾勒出天地的悠远,人物内心的安宁。
韩昌力喜欢思考,一本关于书画艺术气化思想的专著,底稿写了80万字,最后删减近半出版。虽然他笑称“理论只能年轻时做”,然而一坐定,便自然地聊起“形而上”的话题。他论道又与常人不同,开门便提及道理如何“落地”,一下子把人的胃口吊得很高。
“中国哲学常被称为经验哲学,艺术理论往往也只告诉人们操作办法而没有解释,但说到底,还是要落实下来。”从文化的源头打捞答案,韩昌力梳理着那份可辨明的艺术基因,把“大象无形”视为能够按照内在逻辑编译出的符码,正因如此,才产生“有无”“虚实”种种概念。“中国画讲究以形写形,画家描绘的并非写实的外在,而是气化的物象,是由气脉变化出的生长规律。明代画家董其昌很具体地指明,画一棵树,一笔不能有半寸是直的,一定要曲。曲的概念是什么?不就是树慢慢地长吗?前人总结了方法,要求后人推及根源,我认为能够解释具体创作的理论,就是好理论。”摒弃所谓玄而又玄的论调,有点生涩的道理在韩昌力谆谆的语调里,变得鲜活跃动起来。
他的创作中,“运动”成为画面的一种状态,也是指导实践的出发点。韩昌力从笔墨锤炼中掌握了气韵变化的奥义,“之所以强调笔墨,源于要在刹那间表现丰富的内容,在运动中达到平衡。”笔势随提按起伏,如歌行板的旋律便潺潺而出,这也符合古典艺术的共性:“中国的一切艺术都包含着动韵感,归根结底就是研究运动。”运动如何优美?怎样符合规律?是他始终探索的方向。
那些事物运动的方式,构成了世界的表象,也提示出背后的真理与法则。“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提出了完形心理学的重要概念,简单讲就是异质同构,两个物象虽不同,但内在构造是一样的,和修辞方法里的"通感"相似。书法家沈尹默说过,中国的书法是无声的音乐,也有人形容看到某幅字就像听到钟鼓声,恰是这个道理。”大道的核心时常如出一辙,关联不同艺术乃至天地万物的根本就在共同的内在结构中,只有沟通起来,才能打破外在形式的束缚。推及绘画的每个阶段,韩昌力更看重练就一双穿越表层的“火眼金睛”。他并不反对不辞辛苦地翻山越岭,只为寻觅一处可入画的风景——实际上,自己的脚步也曾踏遍诸方,光是西藏就跑了好几趟,“但如果创作者不能从本质上去认识和理解每处生态环境后生长的构成,写生就会沦为猎奇。”对他而言,艺术的意义不在具体的描绘对象,重
新金融记者 谷珵
作者:谷珵
韩昌力 平淡中飞扬,守护中担当
-
网站声明:网站内容均为由网友提供,版权归本人所有。任何媒体、互联网站和商业机构不得利用本网站发布的内容进行商业性的原版原式地转载,也不得歪曲和篡改。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单位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